叶嘉莹:陶渊明20首饮酒诗为何多与酒无关
饮酒与艺术、哲学、历史等多领域有所关联。 #生活乐趣# #饮酒#
在正式讲《饮酒》诗之前,我们应当先来看一看这二十首诗前面的序文,因为这个序文对以后了解诗歌很重要。
陶渊明这二十首诗是一组诗,这个题目虽然是“饮酒”,可它里面的内容不是都说的是喝酒的事情,也讲到人生的很多问题。宋朝的苏轼,苏东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正饮酒中,不知何缘记得此许多事。”(《书渊明饮酒诗后》)“何缘”是为什么缘故。苏东坡说我不知道陶老先生正在饮酒的时候,为什么会想起这么多的事情来?这是苏东坡读这组诗时提出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他诗的题目叫“饮酒”,可是诗中讲到的许多问题却与饮酒无关,那么他写这组诗的动机、背景以及缘由是什么呢?这些陶渊明虽然从来没有明白地说出来过,因为他有不能说出来的苦衷,但在他诗前的序文里,却很隐约、很含蓄地为我们透露出一些消息,所以这个序文和其中少数几首诗是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因为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窥见陶渊明写这组诗的思想背景与真正动机。他的序文是这样的: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明] 王仲玉《陶渊明像》(故宫博物院藏)
他说我“闲居寡欢”,他不是辞官不做了吗?他在家里没有工作,当然要种田的,种田本来是很忙的,可当他写这二十首诗的时候,已经是秋冬之际了,田里的事情都忙完了,比较清闲了。秋冬收获以后他就闲居在家,没有什么消遣的活动,也没有什么值得欢乐的事情,这就是“余闲居寡欢”的意思。还不止如此,人们常说“欢娱嫌夜短,寂寞恨夜长”,是说你欢喜欢乐的时候常常会觉得日子过得很快,而你不快乐的时候就觉得时间过得很慢。陶渊明说他不但觉得每天白日闲居无聊,而且是“兼比夜已长”。“比”是近来的意思,这个字当“比较”讲时读成“bǐ”,而当“近来”讲的时候应该读成“bì”。他说本来我每天白日里闲居无聊,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可以消遣,更何况近来的夜晚一天比一天长了。就像温哥华,夏天夜很短,到了冬天,很早天就黑下来了。我们说他这一组诗是写在秋冬之际,就正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后边的一句话就是最应注意的了,“偶有名酒”,这里透露了一个消息,就是他为什么写这二十首《饮酒》诗,为什么以“饮酒”为题,而诗之内容又不关饮酒,纵谈很多人生问题的缘由。根据陶渊明的传记来看,他辞官回乡种田,家里很贫穷,他喜欢喝酒,可是却没有钱买酒。他的传记里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比如说,他本来不愿意与那些做官的人相往来的,可是如果那些人准备了好酒,在他经过的路上请他喝,他也不推辞。据说有一次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时,大家都饮酒欢庆,可他没有酒喝,有一个穿白衣服的人给他送来了酒,那人就是江州的刺史。还说他有一个朋友叫颜延之,有一次送给他很多钱,他把这些钱都存在酒铺,他说,你们替我保存,我在你们这里喝酒。因此可见,陶渊明虽然没有钱买酒,但还是时常有酒喝的。他现在就不但有了酒,而且还是名酒,是最贵、最好的酒。他这次的“偶有名酒”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的确是很成问题的一件事。如果想要弄清楚陶渊明在诗中说了那么多人生话题的原因,就必须要注意序文中的这一句话。
[明] 张鹏《渊明醉归图》(广东省博物馆藏)
与序文中这句话可以相互印证的还有他这组诗里的第九首,这首诗里提到有人给他送酒喝的事情。我们现在还没正式讲这首诗,我先简单地念一遍,我只是为了证明有人给他送酒来这件事。他说:“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他说,有一天早晨,有人敲门,他慌忙穿上衣服,开门一看,是田父,提着一壶酒从很远的地方给他送来了,这个人不但给他送来了酒,还送给他一些忠告与规劝:他说你回家种田这种生活是不合乎这个时代潮流的,人家都出来做官,人家都不认为仕途、官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你为什么偏偏跟人家相违背,而不一起在官场里面混日子呢?于是陶渊明就回答说:“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对于你的劝告我深表感激,但我这个人天生的禀性就是不能随俗沉浮,所以我无法接受你的劝告,也不想改变我的选择,不过你既然给我送酒来了,我还是很高兴的,好吧,我们姑且不谈那些不一致的看法了。“且共欢此饮”,让我们暂且在这里欢欢喜喜地开怀痛饮吧,至于你要让我改变我所走的道路,那是不可能的,“吾驾不可回”。陶渊明这首诗里有很多的比喻与象征,他诗里说他车马走的路,并不是真的在地上驾车行走的路,而是说他选择的人生之路。关于详细内容,将来我们讲到第九首时再做仔细介绍。我只是说明这诗里提到有人给他送酒的事情。
不但这一首提到有人给他送酒来,这组诗后面,也就是第十八首也提到有人给他送酒的事情。在这首诗里边,陶渊明举了一个古人来做例证,他说:“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子云”就是汉代的扬雄,他是很有学问、赋写得很好的一个人。他天性喜欢喝酒,但与陶渊明一样,也是“家贫无由得”,自己没有钱买酒来喝,时常靠那些好事人给他送酒来喝。“好事人”是指那种好问问题的人。这就是“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那些好事人他们用车装着酒,同时还带着疑惑来找扬雄。“祛惑”就是去除疑惑,他们提出许多问题,希望扬雄能给以满意的答复。那么扬雄是什么态度呢?扬雄是“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你们不是拿酒来了吗?那好,我就拿起酒杯来为你们一饮而尽;你们不是有问题,有疑惑吗?好,凡是你们问的问题,我没有不给满意的答复的。“塞”是足的意思,是满足你们的要求。但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做到有问必答的:“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为什么扬雄有时不肯回答呢?那是因为他们所问的问题关系到“伐国”的事情了。“伐国”是去攻打讨伐一个国家。为什么问到攻打、讨伐一个国家的事情,扬雄就不肯回答了呢?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在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柳下惠,历史上记载说他是“圣之和者”,说他在圣人里面,跟人相处最谦和,对人态度最为平和。有一次鲁国的国君向柳下惠说“吾欲伐齐”,你看可以吗?柳下惠回答说不可以,你不应该发动侵略的战争。事后柳下惠回到家里就很难过,他想,为什么鲁国的国君要就发动侵略战争的事情问我呢?我听说过古代圣贤的话:“伐国不问仁人。”是说,你要发动侵略战争,去攻打别的国家就不应该去问有仁心、有爱心的人。而如今国君来问我“伐国”的事,那一定是觉得我是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为此柳下惠就很烦恼。那么陶渊明在这首诗里用了扬雄的典故,用了柳下惠的典故,实际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们送酒给我,我是欢迎的,我可以和你们任何人在一起开怀畅饮,但要我做出违背我心愿的事,或说出违背我心愿的话来,我是不肯,也不会答应的。
扬雄像(绵阳西山风景名胜区)
总之,这组诗的第九首与第十八首都提到了有人给陶渊明送酒的事,而这两次送酒来的人都是带有附加条件的,一个人是要劝陶渊明改变他所选择的归隐的生活道路,他说,我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是要他回答问题,他说,我能回答的尽量满足你们的要求;不能回答的,我绝不会说的。由此可见,他的酒的来源都是很不平常,很不简单的。我们说陶渊明虽然把他们送来的酒喝了,但是当陶渊明喝着这些并不平常、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大有来头的酒时,他怎么能不想到那些送酒人的“忠告”与“要求”呢?而这些“忠告”与“要求”所涉及的又全都是人生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陶渊明这二十首诗题为“饮酒”,而实为探索、思考人生的原因所在。而这一结论的推导又正是因其序文中“偶有名酒”一句引出来的。
现在我们还回到序文上来,他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没有一天晚上我不喝酒,喝酒的时候,我没有一个伴侣,看一看我的身边只有我的影子,即“顾影独尽”。接下来就是“忽焉复醉”,“忽焉”就是很快地。有人说你快乐地喝酒不容易醉,如果抑郁烦恼地喝闷酒就很容易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当我喝醉了之后,我就随便写几句诗,完全是为了自我消遣娱乐。后来一天一天过去了,“纸墨遂多”,我写下来的自我解闷的诗已经很多了,它们是“辞无诠次”,“诠”是选择,“次”是次序。因为我是喝醉之后写的,随便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因此诗中的言辞是非常随意的,既无选择,又无次序。关于这一点,在陶渊明《饮酒》这组诗的第二十首中也可得到印证和补充,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说:“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是对不起的意思。他说,你们看我这些诗千万不要认真,我说的话大多是不全正确的,你们要原谅、宽恕我这个喝醉酒的人所说的醉话。这就是陶渊明自己解释他这二十首诗之所以“纸墨遂多,辞无诠次”的原因。可是,既然他已经写成这么多首了,于是就“聊命故人书之”。他说我本来也没有一定要保存、收集的打算,不过既然有了这些诗,姑且就请我的一个老朋友把它们抄下来,“以为欢笑尔”,用来闲时取乐之用罢了。“尔”是如此而已,意思是说你们不要追求什么深意,我不过自娱自乐,如此而已罢了。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网址:叶嘉莹:陶渊明20首饮酒诗为何多与酒无关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96757
相关内容
(东西问·名家坊)百岁叶嘉莹——用一生传递诗词之美陶渊明诗文集《陶靖节集》
叶嘉莹迎来农历百岁华诞 线上直播讲述“诗话人生”
专访叶嘉莹:走过百岁人生,最大收获是与诗词为友|大道①
百岁叶嘉莹直播间分享生日心声,与281万抖音网友共读《诗话人生》
叶嘉莹先生助手张静:“只要人心不死,古典诗词就不会灭亡”|大道①
缪钺与叶嘉莹的学术交往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人生无根蒂
陶渊明最豪放的一首诗,6句就有4句千古流传,迷茫人看清人生真谛
曾深陷情感的真实篇章,无关替代与虚构郑嘉颖步步惊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