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身为一个亚裔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丨上书房
[健康] 女性月经期间要注意什么? #生活知识# #常见疾病预防#
原标题:在当下,身为一个亚裔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丨上书房
2021年10月,《时代》杂志封面出现了一位亚裔女性的面孔,她身着黄色褶皱上衣,脸庞微微上扬,眼神中充满自信和锐利,身后的红色花朵图案更为她增加了张扬的气质。当期,《时代》评选出了年度100位影响力人物,封面人物则是以《少数派的感受》(Minor Feelings)声名鹊起的韩裔作家凯茜·帕克·洪(Cathy Park Hong)。
在推举理由中,《时代》写道:“《少数派的感受》是一本让人想折页和划线的书。在阅读中完全让人难以置信,会有这样一本具有洞察力和穿透力的作品。美国一直存在反亚裔暴力事件,今年事件数量更是激增,这让本书变得更有现实意义。”
早在《少数派的感受》出版之前,凯茜就已在美国诗坛扬名,她曾获得巴纳德女诗人奖、古根海姆奖金和美国国家艺术基金奖金,《少数派的感受》更为她摘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并入围普利策奖决选名单。
韩裔作家凯茜·帕克·洪(Cathy Park Hong) ©Beowulf Sheehan
凯茜的父亲来自韩国首尔郊区农村。1965年美国废除移民禁令,他的父亲谎称自己曾受过机械师培训而来到美国,随后搬去洛杉矶的韩国城,依靠推销人寿保险和干洗用品立足。韩国城的荒凉、萧条深深烙印在凯茜的童年记忆中,1992年,韩国城更是因为族裔问题爆发了震惊全美的“洛杉矶骚乱”。
凯茜讲述了自己在成长和写作过程中一个个日常故事:第一代移民的生存境况,他们比周围人更勤奋生活却一直处在抑郁之中,父母像小孩一样被白人训斥,因为自己无法说地道的英语而感到羞耻,书写被白人的想象力塑造,刻意避免让自己的写作打上种族化的标签……从这些小事件切入,凯茜深入剖析了亚裔美国人日常感受到的一系列情感,如羞耻、偏执、忧郁、自我怀疑等等,称它们为“少数派的感受”:
亚洲人缺少存在感。亚洲人占据着道歉的空间。我们太没有存在感了,甚至不会被当作真正的少数族裔。
我缺乏信心,因为我这辈子都像节食一样只得到过有条件的爱。
虽然我可能看起来神情冷漠,但我的双脚正在水下疯狂扑腾,通过过度补偿来掩藏自己强烈的自卑感。
好莱坞依然特别歧视亚洲人,因此当电影中出现一个罕见的亚洲角色时,我就会紧张起来,害怕看到嘲讽眯眯眼的笑话。
我们不会成为权力,而会被权力吞噬。
看不到问题的天真既是一种特权,也是一种认知障碍,一种被庇护的未察觉状态,一旦这种天真延续到成年,就硬化成了权利。
这是一部对美国当代文坛、当代艺术、好莱坞及社会运动的尖锐批评,颠覆传统,妙语连珠。
少数派的感受与美式乐观主义相悖,源于亚裔美国人对现实的理解遭到持续的质疑和忽视,这些情感是自我压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它们长期积累且无法排解。同时这种感受也超越族裔范畴,和更广泛的不平等权力体系同构,例如女性、资历较浅者、得不到关爱和重视的一方在面对更为强势的群体时都处在“少数派”的境遇之中。
以下段落,摘自《少数派的感受》,作者凯茜·帕克·洪。
作者: [美] 凯茜·帕克·洪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译者: 张婷
文学本应弥合文化隔阂,但当我理解了出版业的不平等,这个公理就失效了。出版社将民族故事视为“单一叙事”,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Chimamanda Ngozi Adichie)对其如此定义:“创造一个单一的叙事,把一个民族表现为一件事,只是一件事,一遍又一遍,于是这个民族的人就变成了这一件事。”就像作家马修·萨莱斯(Matthew Salesses)2015 年发表在《文学枢纽》上的一篇文章所阐述的那样,文学出版业用两种方式建立单一的叙事:(1)出版社有一个配额,只允许他们出版一位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2)即使有多位华裔作家,他们也必须复制同一个经过市场检验的关于华裔美国人经历的故事。
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这些情况都在改变。诗歌正在经历一场复兴,其中许多最令人激动,也是最值得赞美的诗人都是有色人种。小说也在发生着这种变化,但我更加怀疑小说这个文体,因为小说界内依然有86%的白人作家,而小说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幻莫测的口味的影响。
正如诗人普拉吉塔·夏尔马所说,就像他们对悲伤所做的那样,美国人也会给种族加上一个有效期。到了某个时候,他们就希望你能克服它。然而,纵使我对此充满怀疑,我也希望我们能抓住这次机会,彻底改变美国文学。那些陈旧的种族叙事使我们的身份自动化,让我们的生活合乎白人观众的口味,但脱离了我们自己生活的现实,我们要彻底改变这些叙事,停止用别人给我们的字母表来拼写自己。
在过去的20年里,直到最近,裘帕·拉希莉的故事都是族裔小说的模板,维护着把亚裔美国移民当作顺从的奋斗者的幻想。我认为拉希莉讲故事引人入胜,错不在她本人,而在于出版业把她的书定位成移民生活的“单一故事”。拉希莉运用恰到好处的、令人宽慰的族裔道具,来满足白人读者对文化差异的品位,她的行文平淡而克制,笔下的人物从不思考或感受,只是在做事:“我……开了一个银行账户,租了一个邮局信箱,在沃尔沃斯超市买了一个塑料碗和一把勺子。”她对自己的角色轻描淡写,避免任何内在的东西。就像简·胡(Jane Hu)在《纽约客》写的那样,这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典型的,向读者表明亚洲性(实际上,更多的是东亚性,而不是南亚性)的文学情感。
在拉希莉的小说《第三块大陆,最后的家园》(TheThird and Final Continent)里,主人公从加尔各答移民到波士顿,和一位白人房东老太太住在一起。房东老太太对他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样子,就像把他当作一个小男孩。
他没有被她那古板的种族歧视所困扰,慢慢喜欢上了老太太,俩人最后达成了某种不言自明的文化理解。后来,他的妻子也来到波士顿,他们令人惊叹地轻易融入了当地生活——“我们现在是美国公民了”——并且他们的儿子长大后上了哈佛大学。
拉希莉的大部分小说都遵守艺术硕士的正统做法,即“要展示,而不是讲述”,这让读者可以走进角色的痛苦,而不用像苏珊·桑塔格写的那样,把他们自己的特权和角色的苦难“放在同一张地图上”。由于角色的内心想法被清空,读者可以进入角色意识的驾驶舱后面,以观影的方式看到角色所见,而不用被没完没了的主观评论所干扰。
在普赖尔身上,我看到他在疏导我称之为“少数派的感受”的一系列种族化的感受:它们是消极的、烦躁的,因此不适合被呈现;它们来自日常种族经验的沉积,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不断遭到质疑或摒弃的刺激。比如,听到一句轻视的话,知道它是种族性的,却被告知:噢,那不过是你想象出来的。这时少数派的感受就会涌现出来。克劳迪娅·兰金的《公民》(Citizen)现已成为探讨少数派的感受的经典之作。在听到一句种族歧视的评论后,说话人问她自己:“你说了什么?”她看到她所看到的,听到她所听到的,但在她的现实遭到如此多次的贬低后,她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官。这种对感官的损毁引起了偏执、羞耻、恼怒和忧郁等少数派的感受。
在当代美国文学里,少数派的感受不常出现,因为它们不符合强调生存和自主的原型叙事。和成长小说的组织原则不同,少数派的感受不是产生于重大的改变,而是来自改变的匮乏,尤其是种族结构性和经济上的改变。表达少数派的感受的文学作品不是把种族创伤作为个人成长的戏剧舞台,而是探讨了种族资本主义制度使个人滞留在原处造成的创伤。它是“作为黑人”打网球,“作为黑人”去吃饭。它是一场又一场听证会后依然听到同样的判决。在每一次书籍加印时,兰金都会在书末那已经很长的名单上再加上一个被警察杀害的黑人公民的名字。这个举动既是在纪念逝者,也是认识到了改变还发生得不够快这一事实。
“少数派的感受”这个概念深深得益于理论家倪茜安(Sianne Ngai),她写过很多关于“丑陋感受”的感受特质的文章, 这些负面情绪,比如嫉妒、恼怒和厌倦,是当今晚期资本主义零工经济的症状。就像丑陋感受一样,少数派的感受是“非宣泄性的感受”,具有“强大的持续能力”。
当美国式的乐观主义被强加于你,和你自身经历的种族化现实相冲突,你进入一种认知失调的状态,少数派的感受就会产生。别人告诉你,“情况已经好很多了”,而你觉得,什么都还是一样。别人告诉你,“亚裔美国人是如此成功”,而你觉得自己很失败。这种乐观主义建立起错误的期待,增加了焦虑的情绪。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美国作为一个精英管理社会,其意识形态会在低收入的黑人和棕色人种的六年级学生中催生更多的自我怀疑和行为问题,就像一位老师所说:“他们在自己无法控制的问题上指责自己。”
当我们决定做一个难应付的人,换句话说,当我们决定对自己诚实,我们就会被指责为怀着少数派的感受。当少数派的感受终于表露出来,它们就被解读为敌意、忘恩负义、嫉妒、抑郁和好斗,这些感受被归因于种族化行为,而白人认为它们是过分的。我们的感受成了过度反应,因为我们关于结构性不平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误解的现实不相称。
文 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 世纪文景
那尔那茜:春风马蹄疾 看尽城市花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吴牧野:精准生活 无限游玩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4年3月7日 赵建成 」
责任编辑:
网址:在当下,身为一个亚裔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丨上书房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8078
相关内容
在当下,身为一个亚裔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丨上书房亚裔在美国如何被温情脉脉地歧视?
王小波的精神家园丨上书房
一位东亚妈妈的愿望:我希望我女儿活得自私丨上书房
中国女性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贾樟柯:“电影,我略知一二”丨上书房
歧视亚裔!?还是小题大做!
读创今日荐书 | 享用最趋近“野生”的美食意味着什么?
看看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想回家,但又不愿久留?丨上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