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离世88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的人性哲学

发布时间:2024-10-18 23:32

鲁迅的小说揭示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矛盾 #生活知识# #生活智慧# #文学#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病逝。

秋日的清晨,寒意萧索,无声地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

那些悲戚冷清的故事,振聋发聩的话语,刻在了一代一代人的脑海。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授许子东曾感慨:

“一百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我从没有看到一个作家可以写出一句话等于在评论今天的报纸。”

适逢鲁迅先生逝世88周年,我给大家带来他最犀利的8句话,希望能帮你看清生活真相,获取前行的力量。

1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

“遇事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先搞起来?”

一个高赞回答令我印象颇深:

“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生活中,我们要做的事情层出不穷。

倘若总想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行动,事情非但不能解决,反而会越积越多。

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中曾写下这样一段故事:

一穷一富两位和尚都想去朝圣。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和尚问:“子何恃而往?”

穷和尚回道:“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和尚听后,说:“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第二年,穷和尚去了南海并顺利返程,而富和尚依旧在筹备自己心之所念的船,仍未动身。

天下之事,总是困于想,而破于行。行动就是内耗的反义词。

与其陷入“想做但不确定结果如何”的纠结中,不妨让自己先行动起来,前行路上,答案自然会随着时间慢慢呈现。

2

《武林外传》中,白展堂和佟湘玉有一段经典对话。

白展堂:“你觉得现在日子苦了是吧?”

佟湘玉:“苦倒不苦,反倒挺开心的。但是,我多累啊。”

白展堂:“累了,那好,你现在回去当你的大小姐去。你肯定不累,回去吧。”

佟湘玉:“那多苦啊,一点自由也没有。”

白展堂:“湘玉啊,人生就是这样,苦或者累,你总得挑一样。哪有什么好事都让你一个人占了。”

说这话的时候,佟湘玉正羡慕着自己发小。发小嫁入了豪门,过得既不苦,又不累。

白展堂劝佟湘玉说:“人家的苦你也未必知道。”

话音刚落,他们便发现原来发小所谓的嫁入豪门,不过是给一个说话结巴的糟老头做妾,从此还没了自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选择安稳,便顺其自然,顾好眼前的三餐四季;选择自由,便努力拼搏,翱翔于九天之上。

生活终归是属于自己的一场盛宴,做出选择后并坚定地走下去,才能不负自己不枉此生。

3

南宋大儒吕祖谦年少聪慧,但为人多怒多怨。

一与人争论,便怨气积于胸,久久不息。

每当这时,他会闭门深居,点一盏孤灯,读书排遣。

读到圣贤相处之道而心有所感时,他会掩卷自思,寻求自身问题的症结。

渐渐地,他待人变得谦和宽厚,心境也慢慢平和,终成一代大儒。

荀子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习惯用双眼盯着别人,却常常忘记审视自我。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一位能像鲁迅这样对人性的批判执着而又犀利。

若鲁迅只会批判别人,评论时事,必然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文学地位。

他多次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批判,反思自己。

人不能自省,就如笼中困兽,故步自封。

欲破笼而出,应镜鉴自身。

这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行有不得时,多反思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4

娱乐圈里,很多演员都热衷于和导演制片人搞关系。

今天请这个制片人喝酒,明天去那个导演的宴会上露脸。

只有陈道明,闭门谢客,不搞关系,埋头研究剧本,打磨演技。

郑晓龙和冯小刚拍《北京人在纽约》时,陈道明饰演主角,剧组在纽约搭建好场景后,看完剧本的他说:

“剧情不对,在戏里,我是土生土长的美籍华人,不可能使用非法劳工!”

冯小刚打马虎眼道:“老道,时代变了!”

可是他还是不能接受,转身就走了。

但是这些“不通世故”的举动,却并没有影响他的演艺生涯,反而让他备受圈内人敬重。

频出经典的他,演艺事业一路高升,拿遍各大奖项,成绩至今仍难以被超越。

处于繁杂迷乱的娱乐圈,陈道明却始终没被世事磨平自己的棱角,不曾变得圆滑。

深于世故固然能让你在生活中获得一些便利。

但只有在参透人性后,仍然选择保留一份天真,守护灵魂的美好与单纯,这才能让人尊重。

千帆阅尽却保有底线,看尽世事仍守得住自己,是做人最高明的境界。

5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鲁镇上的一名女工。

她命途多舛,接连死了两个丈夫,一个儿子,还被族里人赶了出来。

慢慢地,勤劳开朗的祥林嫂变得暮气沉沉,逢人就抱怨自己的不幸。

一开始人们还会同情她,时间久了,人们不再觉得祥林嫂可怜,反而开始厌烦她的唠叨了。

她哪里会知道,自己的不幸和悲哀经过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变成碎渣,只值得厌烦和唾弃了。

梵高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我想,大多数时候,的确如此。

每个人历经的悲伤和幸福,大抵只有自己知道。

在你眼里犹如天塌一般的大事,在别人眼里或许不值一提。

一味向别人诉苦,换来的只有敷衍与冷漠,同时也会让自己深陷痛苦的漩涡中。

企求别人感同身受,永远不如自己默默疗伤。

在黑暗无助的时光里,不哭不闹,暗自坚强,等待天明,才是成年人该有的姿态。

6

著名学者资中筠在一次演讲中,谈及国外文化差异。

这时,一位男士突然站出来,指责他崇洋媚外。

资中筠没有加以理会。

结果那位男士更加气急败坏,开始大声辱骂资中筠。

资中筠知道那位男士是在故意找茬,所以依旧保持沉默。

最后,那位男士见没人搭理自己,悻悻地离开了演讲现场。

遇到烂人烂事,争吵是一种反击,纠缠也是一种反击。

但唯有沉默才是最高级的反击。

没有什么比沉默更能代表一个人内心的不屑。

在别人嘲笑你时,你的不理不睬,反倒会让对方无地自容;

在他人无脑发言时,你沉默中的涵养,也可尽显自身的情商。

沉默虽然没有声音,却是对看不惯你的人最好的惩罚。

7

知乎有位网友讲过自己的故事。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不喜社交,总是独来独往,就被人定义为不合群,高傲。

为了能尽快融入集体,他开始强迫自己合群。

同事们追剧玩游戏,他也追剧玩游戏;

同事们下班后去聚会喝酒,他也开始主动加入。

不知不觉中,他学会了抽烟、喝酒、打牌、打游戏。

看着越来越不像以前的自己,他倍感痛苦和压抑。

很赞成作家李尚龙的一个观点:合群可以,但不可盲目合群,那是堕落的开始。

人最大的愚蠢,就是随波逐流,盲目合群。

你以为的合群,其实只是在被平庸所同化。

当你陷入了人群,你的行为、认知全都会向群体靠拢,就会变得不理智。

到头来,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失去自己的光芒。

8

美国心理学家纽可姆,曾在1961年对一批大学生的社交过程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

人们更倾向于和那些个性、观念与自己相似的人待在一起,以此来抱团取暖、相互依靠。

《周易》中也说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吸引着磁场相同人。

你温柔善良,朋友大都谦逊儒雅;你勤奋努力,身边都是积极向上的人。

很多人能招来损友,说到底,是因为彼此臭味相投。

当你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他人才会乘虚而入。

而身边益友多,一定是因为你身上有一些过人之处,值得他人尊重和信赖。

所以,如果总觉得周围人能力低、素质差,那你就要小心了。

糟糕的环境,是一个警示。

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认清自我,跳出人生的恶性循环。

有人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鲁迅笔下千秋,写尽一生平仄。

到了一定年纪,经历世态炎凉,尝遍人生百味,才慢慢明白其中深意。

鲁迅已离世88年,但他笔下那些深到人性里的箴言,长久地警醒世人。

点个赞吧,愿你看了这些文字之后,对人生有所感悟,少走一些弯路。

责任编辑:

网址:鲁迅离世88年后,我终于读懂了他的人性哲学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70854

相关内容

传奇演员唐纳德·萨瑟兰离世,享寿88载,他是一位奥斯卡荣誉巨星…
热词|重读鲁迅笔下的“他”
现在我终于看懂了
我彻底懂了他的心情
前妻的背叛,母亲离世一年后,承受巨大压力,草根出身的他确实不易!
从余华“讨厌过”鲁迅,看“去鲁迅化”的潮起潮落
以荣格的视角,读鲁迅
鲁迅最讽刺一段话,一针见血展露人性黑暗面,如今的人却依然如此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发现先生的高明
10年后再看离开央视春晚的小品演员,有人离世,有人白发人送黑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