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
中国古代的十二生肖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生活知识# #历史#
原标题: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的“龙抬头”又被称为“春龙节”“青龙节”“春耕节”等。它是中国民间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人们纷纷举行各种仪式,庆祝“龙抬头”,以示敬龙祈雨,希望上苍保佑农业丰收。
“龙抬头”主要流行于北方,由于北方地区多干旱少雨,因此人们求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当中。而南方水多、土地少,在这一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神。
二月二,北方民间有许多与迎龙、敬龙相关的习俗,诸如“引龙回”“焙面旗子”“炒黄豆”“剃龙头”“戴龙尾”等等。
引龙回,亦称“引钱龙”,就是取灶灰从户外水井边或河边撒起,一路逶迤撒到宅厨,再绕一圈水缸,成一弯弯曲曲的灰龙。明朝文人沈榜在其撰写的《宛署杂记》中写道:“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曰引龙回。”
过去,孩子们对撒灶灰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争着给大人打下手,用一双小手轻轻地捧起灶灰,随在大人的身后一点点地撒开,蜿蜒不断,连缀成线。
我国民间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所以到了龙抬头这天,也成为理发的好日子。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借“龙抬头”这一吉日,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长大以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则为了辞旧迎新,以求带来好运。故而,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
“戴龙尾”,是二月二这天专属孩子们的习俗。到了二月二,大人们拿出平日积攒的花花绿绿的布头,剪成硬币大小的圆,再用切成段儿的高粱秸将五彩布片连接起来,末端还要系上彩色布条儿。做好的“龙尾”,拴在孩子们的衣帽上。当那些戴着“龙尾”的孩子们,在街上快乐地嬉戏奔跑时,五彩流苏随风飘荡,使他们一个个显得神采飞扬。这一习俗,其实代表了大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健康、生龙活虎地成长。
为了讨吉利、求喜气,这一天,我国各地普遍把吃的东西都冠以“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油炸糕叫“吃龙胆”等等。
龙抬头,原本是一个以敬龙活动为主的节日。但这些食品的名字又颇令人诧异。如果神龙有灵,听到这些名字之后,会不会吓得浑身哆嗦呢?由此也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乐观与幽默。想来,这大概算是芸芸众生对龙敬畏到骨子里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吧。
而在二月二的美食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炒黄豆、面旗子和玉米花了。民谚有云:“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
山东不少地区,在二月二这天,还有蒸“圣虫”的习俗。圣虫,据说就是传说中的龙。虽说传说中有龙,但人们并没有真实见过。所以,民间的妇女在制作圣虫的时候,将蛇的形象融入其中。因此,圣虫的外形,就像一条盘起来的蛇。
民间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将一对圣虫放进面缸里,米面就不会生虫;同时“圣”与“生”谐音,还寓意着越吃越有。
旧时,农民在储存粮食时,经常使用囤子。囤子,是采用柳条编成的,多为圆形。“大囤满,小囤流”,不仅寓意着一个家庭生活富裕,也是过去每一个家庭所追求的目标。故而,在北方民间才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的谚语。
诚然,由于时代和地域不同,各朝各地“龙招头”的习俗也各有差异,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反映了人们寄托幸福、期望五谷丰登的美好夙愿。二月二之际,品味二月二的习俗,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矫友田
责任编辑:
网址:二月二“龙抬头”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6849
相关内容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光山民俗活动精彩多
AI说民俗丨二月二,龙抬头!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
舞龙欢庆“二月二”
龙吟师傅:二月初二龙抬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习俗和禁忌呢?
“龙抬头”的小知识:有啥吉祥寓意?什么是龙鳞饼?
“龙抬头”专题邮品受青睐
二月二龙抬头:盼有好兆头,提振精神头
安徽巢湖:龙抬头,好兆头,民俗“闹”起来
祖国万岁主题邮局昨日盖出近万枚“龙抬头”邮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