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巨大的文化现象 | 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
电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出现了第一台电视。 #生活知识# #传媒#
原标题:20世纪巨大的文化现象 | 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
今天是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
生死转眼百年,时代飞驰向前,种种新的元素、词汇、流行文化滋长,那个前现代的“江湖武侠梦”似乎正从当代生活徐徐退场。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仍然与金庸笔下的江湖儿女共享许多类似的追求和困惑,经历着似曾相识的恩怨情仇。从某种角度而言,金庸小说已经成为独属于中文世界的“答案之书”,一个个关于爱情、名利、仇恨、家国的古典寓言,同样映照当代生活。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在武侠的余晖中重审武侠的意义,在“后金庸”的时代重估金庸的价值。
——谭山山
本文是学者严晓星2019年3月11日在南京艺术学院“闳约大讲坛”发表的讲演《金庸小说漫谈》整理稿,感谢演讲者授权群学书院发布。本文未经讲演者审阅。
延伸阅读
金庸诞辰百年,武侠真的绝版了吗?
金庸之后,武侠文学还能走多远?
金庸小说漫谈
讲演 | 严晓星
整理 | 李修远
部分图片 | 严晓星
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人在2018年10月30号那天晚上失声痛哭,据我所知,我有很多朋友失声痛哭,因为他们觉得金庸是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会影响我们如何交朋友,如何谈恋爱,如何对待正义,如何对待公正。
——严晓星
严晓星,江苏南通人,学者、媒体人。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庄剑丞古琴文稿》等,主编《上海图书馆藏古琴文献珍萃·稿钞校本》、《掌故》丛刊、《现代琴学丛刊》等。
左:《金庸识小录》,2012年中华书局版
右:《金庸识小录》,2021年四川文艺出版社版
01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陆看《射雕英雄传》,可谓万人空巷。到九十年代北京有一个对金庸小说的数据统计,说是至少是几百万册,也有一个数据说是两千万册,不过后面这个数字估计有点夸张。
三十多年来大陆对金庸小说的接受史,是一部微妙的社会文化变迁史。九十年代郭达有一个小品,他演一个粗人,别人嘲讽他不读书,他立刻反驳说:谁说我不读书,我读《天龙八部》!用今天的话说,这其实是高级黑,因为在小品编剧心里,读金庸的小说压根儿不算真的“读书”,金庸的小说是“闲书”,甚至不是那么“正经”的“闲书”,这代表当时主流思想对金庸的某种看法。
金庸小说题名
到后来,金庸走进北大,金庸小说成为经典,直到传闻最高领导人都是金庸的读者,等等,这其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过今天的情况又变了,许多70后、80后做了父母,他们特别希望自己对金庸的热爱能延续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事实上大家的娱乐方式和阅读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即使不禁止你去读金庸,反而很多年轻人已经对金庸没那么多兴趣了。
金庸这个人尽管被无数人研究、言说,可是身上依旧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他的生日,
责任编辑:
网址:20世纪巨大的文化现象 | 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6713
相关内容
20世纪巨大的文化现象 | 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金庸诞辰100周年文化交流活动举办 张纪中出席并评价短剧
纪念张定友先生诞辰100周年书法展在屯溪区举行
纪念豫剧大师李斯忠先生诞辰100周年专场演出震撼上演
顾锡东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西塘古镇拉开帷幕
金庸故里等你“笑傲江湖”
金庸诞辰百年 800多件展品亮相浙江海宁
金庸诞辰百年:武侠虽不至死,但他的成就恐无人能及
金庸故居即将开放,看点有哪些?
金庸百年纪念展在嘉兴海宁开幕,800多件珍贵资料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