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合阳:一线“串”起千年事
围棋起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生活乐趣# #棋类#
原标题:陕西合阳:一线“串”起千年事
“喃……喃……”一阵马锣声高高低低,或紧或缓,细腻婉转,如蜻蜓点水般灵动,如春风拂面般惬意。
“当——当、当——当”铮子音色沉稳祥和,点点走心,宛如颗颗珠玑坠入银盘之中。
“溜溜溜,溜溜溜”皮弦胡音质低沉,饱满浑厚,柔韧的皮弦让线戏听起来更婉转缠绵。
“哎咳呀哈哎呀哈……”一群身着七彩衣的小人,在一牵一引中舞翩跹,顾盼生姿地吟唱起千年的缠绵悱恻。
《杜十娘》剧照(央广网发 渭南宣传供图)
马锣、铮子、皮弦胡,独特的乐器组合,加上方言演唱,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小戏——合阳提线木偶戏,民间俗称“线戏”“线猴”“线胡”或“小戏”。
提线木偶戏其实全国都有,唯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有一个专门的声腔——线腔,在全国独一无二。合阳线腔悲怆苍凉而不失激情,委婉细腻又不失刚烈,既有秦人的厚重质朴,又兼具合阳人的细腻柔和。这是合阳人的曲,合阳人的调,是古莘大地的灵魂,是合阳儿女的精神依托,一线串古今,余音绕梁已千年。
合阳提线木偶戏渊源十分久远,现在一般认为“起于汉而兴于唐,盛于明清”。唐代段安节所撰《乐府杂录·傀儡子》载:“自昔传云:起于汉祖在平城为冒顿所围,其城一面,即冒顿妻阏氏,兵强于三面。垒中绝食,陈平访知阏氏妒忌,即造木偶人,运于机关,舞于郫间。阏氏望,谓是生人,虑其城下,冒顿必纳妓女,遂退军……后乐家翻为戏。”已故合阳线戏艺人雷清云早年回忆说,合阳线戏代代相传,曾为汉王刘邦立过大功。当年匈奴攻代国,汉王被困平城。汉王之兄代王刘仲知道西河(合阳古称西河)有线戏,告知陈平。陈平命工匠仿制大木偶,栩栩如生,借夜月舞于城楼。匈奴王之妻望见,心生妒忌,害怕城破之后匈奴王纳汉家女,遂网开一面,放走汉王。后来代王刘仲弃国,被赦为合阳侯。据《合阳县全志》载,刘仲城在今坊镇东北五里。《合阳新志资料》也载,刘仲城在坊镇东北五里和阳村。艺人的传说与史书记载基本吻合。
演出前做准备(央广网发 渭南宣传供图)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明皇实录》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说为梁皇所作)一诗,诗中虽未明指即合阳线胡戏,但“刻木牵丝”的结构,“鸡皮鹤发”的外形,与合阳提线木偶戏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样,也说明在唐代线戏已十分流行了。
到了明末,合阳举人李灌(字向若)与线戏艺人过从甚密,对线戏的唱腔、音乐、服饰、剧目及偶人造型作过较大改革,使之更趋完整化、戏曲化,随商帮到过苏、扬二州演出。清代乾隆之后,是合阳线戏的鼎盛时期,至光绪年间,单是合阳境内就有线戏班社七十余个。乾隆、嘉庆、同治年间曾再次往苏扬两州及北京演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黑池的王玉润线戏班还往甘肃、河南、山西等地演出。
一线传承,文化的火种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后,合阳提线木偶戏民间班社在半农半艺中吟唱千年韵味。1952年,合阳线偶剧团成立,一度大放异彩。1955年,晨光线戏社以《打金枝》《周仁回府》两出折子戏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在首都曲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曲艺、皮影、木偶、杂技汇演大会上,合阳提线木偶戏献演了精彩的传奇剧《白汗衫》,洋溢着泥土芳香的声腔和绝妙的提线技巧,使许多人为之倾倒。1977年,这一地方艺术第一次走出国门,赴巴西演出后载誉而归,也让世人认识了“藏在深闺人未知”的合阳县。2003年,合阳提线木偶戏先后被搬上伊朗、法国、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家的舞台,国际友人、专家学者盛赞“合阳提线木偶戏”。2006年,“合阳提线木偶戏”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声名远扬。
《周仁回府》剧照(央广网发 渭南宣传供图)
近年来,合阳县立足“中国民间文化之乡”荣誉称号,精心打造“伊尹故里诗经合阳”文化品牌,不断加大非遗文化传承力度,给提线木偶戏带来了再现光彩的机遇。合阳许多文化人为振兴这一民间瑰宝,可谓竭尽全力。作曲家党正乾先生挖掘、整理、记录了线腔所有的板式与唱腔,结束了提线木偶戏唱腔完全依靠口传心授的原始教学方法。民俗学家史耀增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线戏的研究,为合阳线戏的传承发展与推广著文推介,可谓不遗余力。合阳线偶剧团在传承传统戏剧形式的同时,不断创新形式,培养人才,推动这一传统技艺“老树发新枝”。
传统艺术的繁荣和消亡都与时代发展有关。当ChatGPT席卷全球,当Sora可以自动生成艺术形式,还会有人愿意坐在戏台下听那“咿咿呀呀”的老调?如何让线戏“活”起来、“火”起来、“热”起来?
旧偶穿新装,让线猴“好看”。城市文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非遗在传承中既不忘传统、走“套路”,又要求生存、谋发展。在保持提线木偶戏原真性传统特质不变、基本艺术架构不变的情况下,应对木偶戏服装、道具、色彩、造型、灯光等植入现代设计理念,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丰富艺术内涵,增强木偶戏的视觉穿透力、人物亲和力和艺术感染力。要利用电视台、互联网等扩大影响,培养更多的观众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合阳提线木偶戏。
线戏《钟馗醉酒》(央广网发 渭南宣传供图)
旧调唱新曲,让线腔“好听”。合阳提线木偶戏传统剧目十分丰富,传说有五百余本,现存剧目二百余本,最受欢迎的是“三箱二楼双钗”等。有人说,喜欢听《百宝箱》《西厢记》的人已经老去。因此在新时代,应更注重对传统剧目的保留和改编,多创作一些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展现乡村振兴等现代生活题材的剧目,尤其要努力创作具有当代元素、适合青少年欣赏的剧作,并积极引入流行元素,扩展木偶戏的表现力。
老人传新人,让线戏“好玩”。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传承力上。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提线木偶戏在传承中发展自我。“提线木偶进校园”已在合阳开展多年,增进了青少年的民族文化、乡土文化观念。今后应多想办法让更多孩子们玩起来,学起来,比如举办木偶艺术节,木偶戏表演,木偶道具、服装制作比赛等,让古老的非遗在“好玩”中得到传承。
文艺变文创,让线偶“好卖”。文化资源只有为经济发展服务,才能更具生命力。应在传承推广提线木偶艺术的同时,探索将木偶制作成方便携带、有纪念意义的精美工艺品,像成都“火”出圈的变脸娃娃一样,或能产生不错的经济效益。
《辕门斩子》剧照(央广网发 渭南宣传供图)
一线串成天下事,两弦拨动古今人。春暖花开时,去一趟合阳,看一看那灵动的线,听一听那婉转的腔,细心感受那五彩的偶演绎的多彩人生。(合阳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
网址:陕西合阳:一线“串”起千年事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6541
相关内容
陕西合阳:一线“串”起千年事遇见最美黄河|陕西这座县级博物馆里藏着黄河文化的故事
陕西:多平台绽放黄河非遗别样魅力
这个串它就非吃不可吗?
陕西方言“卖了”
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
陕西渭南:“非遗+” 带动传统民俗从“活”到“火”
在家做蜜汁烤串,原来这么简单
歌手2024的串场主持人被吐槽了,脸好僵
元仲辛查案子,直接带串糖葫芦,赵简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