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作者谈 || 郑欣淼:我为什么要写《故宫学百廿题》
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活常识# #阅读习惯#
原标题:好书作者谈 || 郑欣淼:我为什么要写《故宫学百廿题》
《故宫学百廿题》
郑欣淼 著
商务印书馆,2023年9月
本书精选与故宫学相关的120个议题展开阐述,从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出版传播、故宫学人等方面梳理了故宫学的要点与核心,展现了这一新兴学科的独特魅力,入选2023年12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
故宫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最有代表性的载体之一,是享誉世界的鲜亮的中国符号。故宫学是21世纪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以故宫及其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集保护、整理、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问和开拓性学科。
《故宫学百廿题》通过对有关故宫学的事件、人物、器物、古建、出版物等120个议题的解读,来介绍这一勃然而兴且颇具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全书由故宫学理论、故宫学研究对象、故宫学研究出版、故宫学人等四个方面内容组成,具体分为故宫学理论、故宫建筑、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与机构、故宫出版与传播、故宫学人等七个部分。
我之所以撰写这本书,出于促进故宫学发展与故宫知识传播两方面的考虑。
故宫学是我于2003年提出来的,至今已逾20年。通过故宫博物院与关注故宫学的学者专家共同探讨研究,故宫学取得了重大成果与深入发展。当前,故宫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已进入新阶段,承载着大力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令人鼓舞的是,故宫博物院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多所高校已成立故宫学研究中心,故宫学成为不少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例如,2009年秋,台湾新竹清华大学谢敏聪教授开风气之先,设立了“故宫学概论”选修课程,而且给予学生正式学分。学生对故宫知识十分渴求,每学期80个的选课名额,约有两千名学生踊跃申请。为此,校方特增加了15个选课名额以满足学生的报名需求。深圳大学 2016年在大陆高校首开“故宫问学”通识课程(选课人数曾位列全校公选课前10名),至今已开设9个教学班,另还开设有聚徒教学、科研短课等,选课学生累计近五百人。大型的学分课程运营服务平台“智慧树”,策划与制作了由故宫14位专家讲授的《走进故宫》课程,截至 2020春季学期,开设此选修课的学校为1007所,已经获得学分的大学生总人数为74万,学生满意度达96%。同时,反映故宫学研究成果的《故宫学视野丛书》也出版了多种。
但是,由于故宫学内容的博大精深,且是新兴的学科和学问,在有关概念、词语、提法的理解和运用上,尚有不少差异。这是关系到故宫价值认识以及故宫学发展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加以厘清。因此,笔者结合大量文献资料与自己的研究成果,对涉及故宫学研究领域以及故宫学学科建设的这些概念、词语进行重点解读,以期取得共识。
本书不仅是对故宫学知识的一般介绍,而且吸取了多年来故宫学研究的新成果,其中有我的新认识,更有其他同道的新探索。我深知,理论的产生与实践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故宫学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历史的积淀,需要现实的探索,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例如,在我个人的持续研究中,从《故宫学述略》(2004年)、《故宫学纲要》(2010年)到《多维视域中的故宫学——范畴、理念与方法》 (2014年)再到《故宫学的再认识》(2016年)等数十篇文章,以及 《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2008年)、《故宫学概论》(2016年)等专著,这些都成了构建故宫学学术大厦的一砖一石。近年来,我仍持续探索,对于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本书所讲述的120个故宫学议题,从条目上看,不少已为人所熟知,相关介绍材料也很多,我在不同作品中也曾述及过,但这次由于结合了新的研究成果,就有了新的内容。也就是说,这本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颇多新意,是故宫学研究的一部新著作。
由于故宫的重要地位以及故宫博物院的不断发展,故宫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人们对故宫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向读者提供准确的、完整的故宫知识,本来就是提出故宫学的初衷之一。因此,本书不只是希望引起故宫学研究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面向着广大的读者。例如,广大读者需要了解故宫,那么故宫知识的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故宫遗产,包括故宫建筑、故宫文物以及作为遗产管理者与传承者的故宫博物院,其内涵十分丰富。而这几个方面正是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是故宫学的核心内容。在本书120个条目中,故宫学研究对象就有68条,分量最重。此外,本书介绍的22位故宫专家,也是故宫知识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对于想深入了解故宫知识的读者来说,本书应是有所裨助的。
本书还从600年故宫与百年故宫博物院着眼,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收入一些笔者认为应该重视的议题,或者是反映故宫研究新成果、故宫事业新变化的条目。例如,《故宫建筑》中的“故宫的集大成性”“样式雷”“中国营造学社”等,《故宫文物》中的“清宫造办处”“乾隆赏鉴”“清宮珍藏所有权之争”等,《故宫博物院》中的“清室善后委员会”“‘艺术性博物馆’定位”“故宫精神”“‘平安故宫’工程”“‘四个故宫’建设”等,《故宫学研究与机构》中的“作为学术机构的故宫”“故宫是个文化整体”“故宫学派”“故宫学与高校”等,《故宫出版与传播》中的“故宫藏品《总目》与《大系》”“故宫网站”“故宫纪录片”等。
本书中120个议题的选择,既注意到故宫学结构的整体性,也考虑到每部分内容的系统性。这些按照一定逻辑体系组成的条目,合起来就是故宫学要点的勾勒,或是一部以类似于辞书形式呈现的故宫学简论。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于今天故宫文物的存藏情况,是把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放在一起分类叙述的。笔者认为,这样有利于对于故宫遗产整体性的认识。书中所述22位学人,除个别外,基本上都是故宫早期的学者专家,或20世纪50年代进入故宫的。他们不少人结合故宫文物整理等博物馆业务进行科学研究,开创或拓展了中国文物研究的学术新天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誉为“国宝”级专家。
笔者在本书写作中,抱着严谨认真的态度,注意材料的准确性,重视细节,防止以讹传讹。特别是有关故宫院史,一定要查看原始档案。例如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专门委员会、故宫理事会、文物南迁、英伦艺展以及有关故宫文物藏品的变化情况等,都是翻阅了大量尘封的档案,力求向读者介绍真实的历史。本书所借鉴、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皆注明出处。
例如,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驱逐溥仪出宫,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展物品点查工作,为故宫博物院成立做了准备。但历来对于清室善后委员会的研究极少,所述也极为简单。在故宫博物院历史上,清室善后委员会是个重要开端,不能绕过。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档案保存在故宫。笔者查阅了全部档案,拟了《清室善后委员会》专条,对其成立过程、人员机构、章程规定、有关活动及结束时间等,都做了介绍。
故宫博物院早期,许多人参加过物品点查。沈兼士是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后来是故宫文献馆馆长;马衡、吴瀛、欧阳道达等曾是顾问身份;庄严等是管理善后委员会具体事务的事务员,当时在编目股工作;单士元、单士魁、张德泽等则是书记。此外,点查物品时,各个机关所派的人员叫做助理员。例如,徐鸿宝与周树人(鲁迅)都是教育部派来的,徐后来成为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鲁迅却一次点查活动也未参加。袁同礼则是作为前国务院推荐人员成了助理员,后来做了故宫图书馆与北平图书馆的馆长。由于有了大量的原始档案又进行了认真梳理,这个长达4300字的条目就写得非常扎实。
笔者称此书“类似于辞书形式”,是就议题(条目)组成的形式而言。本书的条目,都是一篇篇文章,有长有短,短的数百字,长的五六千,多数二三千。文字也力求有自己的风格。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故宫同仁和学界朋友的多方帮助。例如,对于条目的选择,李文儒先生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书名的最后改定,是王素先生的意见;吴十洲先生、徐婉玲研究馆员也给予了帮助。
对我来说,这样的写作方式毕竟是一个尝试,在体例、结构以及问题的选择方面,需要改进之处一定不少,也难免还有其他的不足,敬祈方家与读者一并指正。
(文稿来源:商务印书馆提供)
【好书责编谈】
一审:李姝昱
二审:陈琛
三审:杨平
【延伸阅读】
《清宫戏画研究》(故宫学研究丛书)
伍维佳 著
图像角度揭示清朝同光时期戏曲发展及宫廷审美风尚。
《清代宫廷地方声腔演剧史》(故宫学研究丛书)
王岩 著
观内廷声腔流变,感时世事风云变幻。
《故宫文物南迁时代忆往
——从<华严洞图卷>和<庄严日记>谈起》
(故宫学研究丛书)
庄灵 编著
一幅画、一部日记、一段国宝及其守护者四处播迁的历史往事。
责任编辑:
网址:好书作者谈 || 郑欣淼:我为什么要写《故宫学百廿题》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5417
相关内容
好书作者谈 || 郑欣淼:我为什么要写《故宫学百廿题》祝勇把故宫的历史与个人的生命融合在一起
从相互欣赏到关系决裂,道不同的人注定无法同行!郑业成
8月20日,张淼怡发长文回应新版林黛玉争议 :我承认,晓旭老师珠玉在前…
《九龙城寨之围城》导演郑保瑞谈电影拍摄风格的转变…
清华学霸谈:学心理学是不是可以治愈自己?
故宫以东·书香之旅|博文书社谈风骨 语新格健意有余
一黛不如一黛, 你们觉得三水妹妹合适吗? 经典影视 张淼怡 林黛玉 张淼怡
伊能静谈为什么不拍戏 :已经是奶奶的年纪,但也演不像别人奶奶
“听见”敦煌与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