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丨父乙角:历“酒”弥香

发布时间:2024-02-22 17:02

探索当地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了解文化历史。 #生活乐趣# #娱乐项目#

原标题:博物院丨父乙角:历“酒”弥香

中国人自古爱酿酒,也爱喝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杯中是苏轼中秋节对家人的思念,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借饮酒表达了沙场征战的残酷悲壮、紧张激昂。

“故国归人酒一杯,暂停兰棹共徘徊”,是杜牧偶逢友人,停船与之对饮的喜悦。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柳永远行之前,在河岸边与恋人的依依惜别。

诗仙李白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都和喝酒有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自己月下独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劝朋友大口喝酒,及时行乐……

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几角。酒文化起源于商周时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敬神礼天”到“亲友同乐”,从“醉生梦死”到“品鉴文化”,酒在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百姓的生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相应的,也涌现出许多与酒有关的文物“周边”。

父乙角,青铜酒器,西周文物,通高29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1986年河南信阳狮河港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

父乙角共出土两件,形制、纹饰、尺寸与铭文近同,河南博物院藏其中的一件。它通体如涂有黑漆一般光亮,体型硕大、舒展端庄、纹饰华丽、铸工精湛,贵族气质溢于言表。

盖内和器身铸有对铭12个字:“晨肇贮,用乍父乙宝尊彝,即册。”专家据此推测,它应是用于祭祀父辈“乙”的一件青铜酒器。

父乙角盖内铭文

作为酒器中的一员,传世和出土的青铜角数量很少,此器的出土不仅增加了角器的数量,而且其精美的纹饰、独特的造型更加重了角在商周青铜器的分量,父乙角器内的铭文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正因如此,父乙角才被众多书籍所收录,如《中国青铜器全集》《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商州金文资料通鉴》等。这足以说明父乙角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绝世珍品。

父乙角器盖

专家解读

据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服务部文博馆员刘璐介绍,角的造型,由爵演变而来,但仅出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末与西周初年,是当时重要的青铜礼器。由于流行时间短,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角数量很少。父乙角在尺寸、纹饰、造型及制作工艺方面,令后世难以望其项背,故有“角中之王”的美称。

《周礼·考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此外《礼记》《仪礼》等文献中都曾对角有相关的记载。由此判断,古人主要是根据容量的不同对“爵”和“角”两者加以区分。但从考古出土的实物上看,角在大小、体积上和爵基本差不多,容量不同的区别似乎就不是很合理了。

现在所称的角,一般是从外形上描述的。与爵相比,角没有“柱”和“流”,取而代之的是两条尖尖的“尾”。这种对称、凌厉的器型营造出一种势均力敌的态势。由于没有了柱,所以一些角在出土时有配套的盖子,这样的设计并非只为了美观,而是防止尘土落入酒中。可以想象到,古人在祭祀开始时,首先要把角上的盖子打开,然后再把角内的酒洒向大地,以表示对天地、神灵、祖先的崇敬与怀念。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责任编辑:

网址:博物院丨父乙角:历“酒”弥香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5348

相关内容

博物院丨父乙角:历“酒”弥香
与花共品,香醉洛阳!酒祖杜康第41届牡丹文化节纪念酒上市
博物院丨飞泉漱玉琴:拨动心之弦
博物院丨碧玉透雕如意:如意如意,随我心意
博物院丨齐白石《八虾图》:没人比他更懂画虾
博物院丨龙纹玉璜:风调雨顺的祈祷
博物院丨青玉虎形佩:你今天佩戴“礼德”了吗
博物院丨白釉凭几:老祖宗的懒人“家居”好物
云茶之“风”丨寻茶香 采茶忙
赛历丨最美是人间四月天 一江春水绿如蓝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