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入口窥见大气象 专业学者为大众写 “中华经典通识”
利用阅读和写作来学习新知识,比如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提升某项技能,或者通过写作总结学习成果。 #生活乐趣# #阅读写作#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经典阅读是常谈常新的话题。今天的读者该怎么阅读经典?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直接从厚重艰深的原著开头读下去,的确存在困难。由“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放下身段,深入浅出地带领普通读者亲近经典,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和途径。
与会嘉宾合影
在正在举行的2024上海书展上,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两套丛书,并邀请丛书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教授,以及参与这两套丛书写作的浙江大学傅杰教授,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上海政法学院沈海波教授,复旦大学吴兆路教授等人参与读者交流活动。
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性的“大家小书”
“中华经典通识”(第三辑)共五种,包括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著《四书通识》,湖南大学尹世尤教授著《〈孙子兵法〉通识》,上海政法学院沈海波教授著《〈山海经〉通识》,广州中医药大学刘鹏教授著《〈黄帝内经〉通识》,复旦大学吴兆路教授著《〈水浒传〉通识》。“中华经典百句”(第一辑)共六种,包括复旦大学王振复教授著《周易百句》,浙江大学傅杰教授著《论语百句》(增订本),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著《史记百句》,复旦大学汪涌豪教授著《老子百句》,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著《庄子百句》,复旦大学吴震教授著《传习录百句》。
学者们给读者签名
这两套丛书的主编陈引驰教授认为,这两套书共同以“中华经典”为题,都是在传统文化典籍出版领航者的中华书局连续推出的有关“中华经典”的现代书籍,虽然“百句”“通识”是不同的写作,有不同的推展方式,但所努力尝试的宗旨是一致的:这些“中华经典”包含着我们文化传统的知识和智慧,相信这些知识和智慧对于今天仍有相当的价值和意义。关于“中华经典百句”,陈引驰教授特别提出:“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总是在警句金言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无论是作者还是出版者,都在以十分认真和敬畏的态度从事。
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说,“中华经典通识”和“中华经典百句”系列丛书的特点是高校的优秀学者对标青少年和大众读者讲经典的“大家小书”,丛书倡导学术严谨性与通俗易懂性兼具。
分享会现场
专业人员要转换身份和书写习惯
写短句不等于长句截短
专业人员会写大论文,未必会写小文章。如何转换身份和书写习惯,是值得费思量的问题。《史记百句》作者陈正宏教授谈到他为小读者写一本既有内容又相对可读的普及读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他认为像《史记》这样的以叙事为主的经典,天然地为讲故事创造了绝好的条件。但在一般性的讲故事之后,是否还能给小读者带去一些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才是最考验作者著述的诚意、视野和心胸的。
陈正宏教授分享了自己的写作感受,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短句”,“不等于长句截短,实际写起来非常费脑”。他还举出书中的例子,比如“一鸣惊人”作为一句耳熟能详的成语有着怎样丰富的历史长度和内涵,借此阐明自己的创作理念,即“给青少年留下一部值得读的著作有时比一篇专业论文更有意义”。傅杰教授也给出了高度的评价:“真正要读《史记》,就要跟着陈正宏老师。”
分享会现场
《〈山海经〉通识》作者沈海波教授认为,古人能够从《山海经》中获取灵感,当代人也同样可以汲取“营养”。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山海经》一名虽然耳熟能详,也熟知其中的很多神话故事,但是《山海经》整体内容难免让人有望而生畏之感。但是要了解先秦社会,《山海经》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而先秦时期文献极为稀少,所以《山海经》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了。
沈海波教授认为,解读经典“只有深入,才能浅出”,通过这本《通识》,希望自己可以揭开覆盖在《山海经》上的神秘面纱,原谅古人的“幼稚”,让读者认识到《山海经》并不玄幻。这本《通识》凝聚了自己多年研究心得,如果能够为读者铺平进阶之路,自己就会感到很欣慰了。
(中华书局供图)
责任编辑:
网址:从小入口窥见大气象 专业学者为大众写 “中华经典通识”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40545
相关内容
从小入口窥见大气象 专业学者为大众写 “中华经典通识”《敦煌艺术通识课》
王家葵:古代科技文明应深入挖掘传承
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诵读中国”经典诵读大赛兵团首届线下初赛举办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辽宁站火热报名中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辽宁站开始报名啦
央广网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启动
饱览音乐美景 《跟着音乐大师去旅行》新书首发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让中华典籍走进当代中国的千家万户
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二季)宁波站报名通道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