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交让人们走入“自我社会”

发布时间:2024-01-26 06:29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结交新朋友,扩大交际圈,增强自身的社会联系。 #生活常识# #人际交往#

原标题:数字社交让人们走入“自我社会”

邱泽奇

《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 邱泽奇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如果以万维网的诞生作为标志,数字技术的社会化创新与应用至今也不过40余载,可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却是根本的和透彻的。从宏观的国家治理、经济增长、社会结构,到中观的政策演进、产业调整、社会流动,再到微观的意识形态、就业劳动、生活方式等,无一不因数字技术的渗透而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在诸多变革中,这本书选择了个体与社会关系领域的一个主题,我称之为“自我社会”——即以独立个体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围绕着个体的社会。

社会成为个体建构自我社会的资源

说到这儿,了解社会学的人或许会有更大的疑问:不都说个体是社会性的、个体是围绕着社会的吗?怎么会反过来,说社会围绕着个体了?传统社会学几乎所有的主题都有一个隐含假设:个体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社会是个体意义的所在。历史地观察,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个体是围绕着社会的。不过,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我们熟悉的传统意义上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已经或正在成为个体建构自我社会的资源,以个体为中心进行资源组织正在成为新的个体与社会关系的特征。

必须明确的是,以个体为中心建构自我社会的一个前提是连接泛在。连接泛在意指普遍存在的社会连接或社会关系,即个体可以建立自我想要的社会关系,而要实现连接泛在,还需要一个前提,即技术赋能。在社会发展中,技术始终在赋能人类的社会连接。从自然水路、乡间小路到城际公路、铁路,再到空中通路,人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连接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从电报时代开始,连接技术开始摆脱物理连接的约束,人类由此进入电子时代,从电报到电话,从有线到无线,都是这一发展的见证。数字技术是人类连接技术的最新形态。

数字技术带给人类的影响没有终结,甚至尚未告一段落。从个人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人际网络到万物互联,数字技术的一切都还在快速发展中。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观察、观点,原本正常、无可厚非,但把发展中的现象放在更加长远的历史和更加广泛的事实里,对理解现象的本质是重要的,也是学术之于社会的应有之义。我以为,作为技术的一类,即使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已经可以模拟人类的思考、与人类进行交谈,但数字技术依然还是技术,也还是需要理解技术与人类关系的本质。唯如此,我们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才能认识到在人类身上呈现的不是技术的后果,而是人类创新和运用技术的后果。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普遍发展着的社会事实:人们花在数字交谈上的时间、精力和其他资源越来越多,人们对自我组织的社会内容和社会关系越来越重视,个体的价值和意义甚至越来越多地体现于自我社会,且通过自我社会在影响大众社会。

数字连接是实现群体性的可选路径吗

汇集日积月累的零散观察与思考,我认为,要探索连接泛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须得选择一个底层且本质的入手点位。特克尔选择人类精神进而聚焦人类心灵无疑是敏锐的。心灵是人类存在的一切理由之所在。孤独感和隔离感的确是人类健康与快乐的对立面,问题是:人类心灵的健康与快乐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呢?人类心灵的亚健康或不快乐是否只是因为缺乏深度交谈?如果是,进一步的问题还有:深度交谈是否只能在身体同场的场景实现?

到这里,连接泛在与自我社会涉及的问题逐步变得清晰。如果从底层铺陈开来,我们可以把之前提出的问题捋一捋:群体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吗?如果是,数字连接是实现群体性的可选路径吗?如果是,人们又如何基于数字社交重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呢?由此带来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传统的基于身体同场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

人的群体性在本质上就是自我社会的

每当我思考这些问题时,都会想起我的老师费孝通先生的教导:学术的目的不是用老百姓的实践说老百姓听不懂的话,而是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说老百姓不曾明白的道理。这本书算是对先生教导的再一次实践。

必须说明的是,“自我社会”还受到了我老师“差序格局”论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讨论“差序格局”时有一个比较。他认为在西方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好像是一捆柴,每一根都属于一定的把、扎、捆,条理清楚,呈团体状态,他称之为“团体格局”。然而在中国乡土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水里,以这个石头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表示社会关系的亲疏,他称之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人们运用的规范和伦理并非统一且普遍适用的,而会因关系远近不同,适用不同的标准,使人们更乐于遵从富有弹性的习惯法,而非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准则,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权力结构、国家职能、礼仪秩序、经济体系、社会稳定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差序格局不仅刻画了家庭或小团体的关系,还被扩展到整个社会,影响着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而我所谓受“差序格局”的影响是指形式上的,它告诉我,或许人的群体性在本质上就是自我社会的,只是在连接泛在之前,人们没有机会在世界社会范围内实践而已,是数字技术赋能的连接泛在为愿意实践的人们提供了机会,且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作者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网址:数字社交让人们走入“自我社会”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3649

相关内容

数字社交让人们走入“自我社会”
“轻量化”社交如何影响青年一代
让稀缺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贺岁生肖版画《甲辰龙》新亮相
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社交礼仪与人际沟通技巧?
Soul APP创始人张璐团队开启山海灵新篇,见证传统文化数字蜕变
他们给网络红人拍摄肖像 用艺术的方式探讨数字时代
图解数据|你会选择“轻量化”社交吗?
入园寻梦,看繁花似锦!《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在郑绚丽开幕
1.88万元的尊贵发型让王思聪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的话题
构建新熟人社会 | 《财经》社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