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文学课”开启首讲!北大教授陈晓明带你感受90年代文学风潮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原标题:“花城文学课”开启首讲!北大教授陈晓明带你感受90年代文学风潮
南方网讯(记者/周存 通讯员/王梦迪)1月19日,“花城文学课”第1讲在广州花城文学院开讲。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开展题为 “漫长的90年代与当代文学的晚期风格”的讲座,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主持讲座。
据了解,今年花城出版社、《花城》杂志、花城文学院联合重磅推出“花城文学课”,将邀请一系列名家学者展开讲座、对谈、分享等系列精彩活动,系列活动在《花城》杂志官方视频号“花城文学课”进行直播。第1讲的直播活动线上观看超1万人次。
讲座以莫言、余华等作家近作的风格与所呈现的文学史视野切入,通过对莫言《晚熟的人》、余华《文城》等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出“漫长的90年代”这一长期思考的话题。
在陈晓明看来,“漫长的90年代”这一话题更多是基于自己对中国走过的历程,对内在精神、文化、文学、社会的一种思考,“中国的文学和每个历史阶段都深深契合,如果说没有那样的一种历史语境,它的合理性、正当性和非凡性都不能显现出来。”他认为,在社会史标记的自然时间意义上20世纪确实结束了,但21世纪初的很多作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准备和郁积的,或者说这是在延续和展开上世纪90年代的经验。
正是因为这种深远的郁积力量,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的那批作家、作品过早地拥有了与现代文学、80年代先锋文学的“青春写作”截然不同的“晚期风格”,“晚期风格”源自阿多诺对贝多芬音乐《庄严弥撒》的谈论以及萨义德的解读(《论晚期风格——反本质的音乐与文学》),在阿多诺的意义上,“只有在艺术没有为了现实而放弃自身权利的情况下出现的东西才属于晚期风格。”
讲座以余华的《兄弟》与《文城》为例,陈晓明认为《文城》所呈现出“不真实感”与《兄弟》文本内部的割裂所带来的争议,都恰恰是因为余华的“放弃”:“所有能解释这种东西的只有晚期风格,他非常偏执地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那种精神不仅是要历经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在友爱中获得一种平和,同时要在暴力的考验当中再去产生一种经验,有时这种爱必须穿越暴力,必须要有暴力作为一个动力,它才会成为一种可能性。”
《兄弟》上半部是悲剧,下半部是诙谐曲的割裂风格,就是对整个90年代的概括——“它充满着一种对自身的反讽,90年代有它的浮夸,有它的浮躁,有它的混乱,李光头和宋钢恰恰演绎了90年代的一种本质,宋钢和林红的爱情也折射出90年代的盛世浮华,这也是王家卫在《繁花》中呈现出的繁花开遍又繁花落尽的这样一种景象。” 在陈晓明看来,“余华的文字对虚构的坚守,是对90年代文学精神的一种致敬、一种回忆。”
谢有顺总结,陈晓明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还身处文学现场的文学评论家。他的影响不单是对作家,也对后起的评论家启发很大,对读者了解80年代以来,尤其是先锋文学以来文学的变革提供了非常多思考的路径:“其实文学评论有时候可能要跳脱价值伦理、价值美学的视角,不是简单判断一部作品好不好,而是要正视这部作品的存在,有的时候它的存在本身所带出来的问题,可能比判断它好或不好更为重要。”
图片由活动方提供
责任编辑:
网址:“花城文学课”开启首讲!北大教授陈晓明带你感受90年代文学风潮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3451
相关内容
“花城文学课”开启首讲!北大教授陈晓明带你感受90年代文学风潮花城文学院,以文学之力筑文化之城
文学|花城多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攀登计划
北大等发文纪念金庸百年诞辰!学者将其武侠小说推向严肃文学
作家麦家亮相南国书香节谈文学,“我本身就是由文学组成的”
《倾谈录: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让作家开金口讲文学课
九十年代文学是灰色的
北大、南开、浙大同日发文!
《乡村撞见chat GPT》首发首讲在山西大学进行
哲学教授讲“爱情”吸引百万粉丝“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