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年轻人,为什么重读史铁生?
[健康]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得骨质疏松症? #生活常识# #健康养生#
互联网上的文学圈「新晋顶流」,不是莫言、余华,不是苏轼、李白,而是那个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名字——史铁生。
大部分人在课本上学过《秋天的怀念》,听过史铁生这个名字,但却未曾真正深入了解过他的故事和作品。最近,史铁生和他的作品又在悄然回归。在抖音,「史铁生」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0亿次,相关视频累计超过18.6万,增长192%;视频总时长增长415%,总分享增加51%。《我与地坛》位居抖音最受欢迎的名著首位,而史铁生也成为抖音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就这样重新回到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中。
但我更好奇的是,重读史铁生和《我与地坛》,年轻人到底被什么触动?
这个问题似乎在一场分享会上得到了答案。7月 13日,在地坛附近的雍和书庭,抖音举办了《他再次拨动一代人的琴弦——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分享会。专栏作家潘采夫担任主持,著名作家梁晓声、知名评论家解玺章、史铁生作品推广人史岚(史铁生妹妹)相聚一堂,探讨史铁生作品与当下年轻人的精神互动,解读史铁生与地坛紧密的文化关联,带领我们重新走近史铁生和他的精神世界。
上篇:史铁生,和他的「地坛」「他再次拨动了一代人的琴弦」。谈到这次分享会的题目,潘采夫这样来解释:当你意气风发的时候你可能离他很远,可当你突然间有点不得劲了,有点困惑迷茫的时候,你好像又靠近他了。
这句话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年轻人为什么频繁爱上史铁生的作品,那些潜藏在文字之下的「情绪价值」,正是年轻人纾解情绪的一剂良药。所以,想要理解年轻人的阅读需求,就要先理解史铁生。
195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市。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了延安一带插队,成为一名知青。在老友记忆里,年轻的史铁生最爱田径和足球,然而命运就是如此爱捉弄人,一个原本热爱运动的年轻人,在二十一岁时因病双腿瘫痪,从此只能与轮椅为伴。就像他说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瘫痪之后,他也曾经埋怨命运不公,拒绝他人关心。但庆幸的是,在一群老友的鼓励下,他在文字里找到了那个「情绪出口」,开始笔耕不辍,《我与地坛》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在这部作品中,他讲述了自己在地坛度过的无数个日夜,观察着四季的变化,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幸福的关系;他回忆母亲对他的关爱和付出,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愧疚和怀念。与其说这本书是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更像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
而「地坛」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一座精神高地。在这里,他可以远离所有真实的苦难,静下心来与内心对话。他在地坛中看到了万物的生长凋零,明白了生命轮回无常。同时,地坛也见证了他的痛苦和挣扎。更重要的是,在地坛,他学会了接受无能为力的人生,与命运继续缠斗,并把这种精神播撒在更多作品里。
观人观己,年轻人之所以与史铁生和地坛产生共鸣,就是透过文字,读到了自我的境况,聊以安慰——
他这样写一段可能走散的友情。「L和我能不能永远是好友,以及我们打完架后是否又言归于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度形影不离,流动不居的生命有一段就由这友谊铺筑成」。
一些迷茫的年轻人面对考研、考公的人生抉择,时常感慨梦想在消退,史铁生却这样鼓励年轻人:「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瞻望未来,你会说你前途未卜,你会说你前途无量;但要是你站在终点看你生命的轨迹,你看到的只有一条路」。
面对人生无常,他主张应该笑对苦难。「大劫大难之后人不该失去锐气,不该失去热度,你镇定了但仍在燃烧,你平稳了却更加浩荡」。
而最让读者热泪盈眶的,还是他对地坛的追忆:「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所以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会带上一本《我与地坛》踏入地坛公园,也许他们心中藏着无数疑问,只想在公园的某处角落悄悄问上一句,先生,我该怎样面对眼前的困境呢?
分享会上,梁晓声这样评价史铁生:「铁生是一个天生的拥有一颗爱心的作家,他的文字始终充满温度」。而阅读这些作品,就像在借助史铁生的目光,来关照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获得情绪共振。
乐观、豁达、洒脱,史铁生的精神,就像一根琴弦,再次拨动了年轻人的心弦。多年过去,虽然余华时常感叹「铁生不在了」,但地坛作为史铁生的「精神实体」,依然成为一批又一批年轻人的精神高地。重回地坛,重读史铁生,就是为了在文字中与他重逢。
下篇:抖音,让更多经典被看到史铁生再次走红网络,一方面源自于作品具备隽永的生命力,能够跨越时空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另一方面抖音短视频、直播和推荐算法也对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比如史铁生的「首席推荐官」余华,就曾经讲述了一个让史铁生当守门员的故事。当年,余华和莫言、刘震云把史铁生带到沈阳文学院讲课,课后心血来潮参加了一场足球赛。眼见场上局势不妙,余华随机安排史铁生做守门员,还叮嘱学生「你们要是一脚踢到史铁生身上,他很可能被你们踢死」。之后,学生们完全不敢进攻,只能任由余华队一番猛烈攻击。
这些回忆老友的视频在抖音上迅速走红,网友们对两人的评论让热度持续上升,诸如「像极了腹黑的e人欺负他单纯的i人朋友」「余华的作品能让读者流泪,而能让余华流泪的只有铁生」等讨论,也让人们以一种当下流行的观看和分享方式,去理解、解读史铁生。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史铁生的讨论并不止于个人经历和文学作品,还能引发网友更深刻的讨论。比如出自他小说《黄金时代》中的一句「子弹正中眉心」,因为读者的一段书评,在抖音上衍生出轰轰烈烈的「子弹文学」。
「来自十年前的子弹正中眉心」的热榜下,寥寥数字就打开了读者们的想象,一位网友借助这个意象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谈恋爱时才读懂《氓》,升学考公时才读懂《范进中举》,找工作时才读懂《孔乙己》,而谈婚论嫁时才读懂《孔雀东南飞》,多年后你有一个瞬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那就是子弹命中的瞬间,就像教育提前为你灌输思想,而在你拥有阅历那一刻茅塞顿开,才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教育闭环。
就像解玺璋在分享会上的发言:我一直觉得铁生是一个带有「精神现实主义」的作家,他是真实地来表现他的精神世界的。精神世界打开了,那就是上至宇宙,下至内心,从最微小的地方到最广阔的地方都在他的视野之内。
史铁生并非文化圈再次走红的个例,在抖音推荐算法的推动下,更多经典文学、小众图书、传统文化通过抖音被看到。
40年前的老书《画魂》因为4条推荐视频被加印了5次,《百年孤独》被做成20多集动画连续剧,网友直呼「名著恐惧症被治好」。从《第七天》到《赶时间的人》,从《窄门》到《翦商》,在抖音,这些经典图书和冷门佳作重新翻红,走进人们的视野,取得了不错的销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背后是推荐算法打通了「人找书」和「书找人」的双向链路,实现图书与读者之间的精准匹配和高效连接。
如果从「人找书」的角度,兴趣是阅读的基础,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为他们推荐合适的书籍,连接起阅读兴趣和优质好书;而从「书找人」的角度,推荐算法能够帮助一本好书更好更快地触达潜在读者,提高阅读率。
梁晓声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我觉得通过抖音和年轻人、读者交流,有点像话剧和戏剧的剧场,无非是一个台上一个台下,但是我们在一个空间里面是不隔着的。所以抖音这种比较亲密的接触,至少多了一种更了解年轻人的新方式」。
这也是笔者觉得抖音在推动文学作品、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
地坛,作为史铁生的一个「创作原点」,用经典作品链接了作者与读者,再一次拨动了一代人的心弦;
而抖音,作为无数创作者的「传播原点」,用短视频、直播和算法链接了文化与大众,持续释放新媒体时代推广全民阅读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
网址:抖音上的年轻人,为什么重读史铁生?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33076
相关内容
抖音上的年轻人,为什么重读史铁生?读书 | 史铁生所拨动的文学琴弦
史铁生:不知道命运是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命运
郭正亮今天在节目上谈他去北京参观抖音公司......
央视点赞!靠抖音探店达人线上种草,老剧团迎来年轻观众重获新生
图知道|史铁生“圈粉”年轻人,《我与地坛》为何击中人心
抖音里如果有经典,这应该算其一!
转型做抖音直播,能否拯救生存困境中的国有文艺院团?
当书籍走进直播间,越来越多优质好书通过抖音电商被看见
抖音“天下第一团”非遗直播周落幕,超6420万人次在线看戏过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