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栋梁”到“脊梁”:梁思成 林徽因学术文献展观后感(一)
宠物能成为社交中的桥梁,帮助人们结识新朋友。 #生活乐趣# #宠物#
作者 | 彣彣
前几天,“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终于在太原开幕了。作为一名接受过两位先生弟子的教诲、又在他们开创的道路上度过职业生涯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是怀着朝圣心情观展的。
虽然两位宗师的成长求学、开宗立派、贫病著书、重续国脉、竭力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泣血保护北京古都等事迹早已耳熟能详,但此时此地近距离瞻仰“圣容圣物”,还是生出了一些新的感慨。
最大的一个感慨就是,对于两位宗师而言,“栋梁”这个词似乎太局限了,远不足以契合二位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历史地位,应该用 “脊梁”更为准确。
鉴于网上、纸上关于两位先生生平巨细的文字层出不穷、浩如烟海,唯古诗词尚不多见,遂敬拟一首《沁园春》以表崇敬之心。
沁园春·华夏之梁观“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有感
一代宗师,千秋轨范,百岁回眸。
仰丰碑巍屹,丹心铸就;
国徽耀世,沥血推求。
踏遍青山,穷搜僻壤,华夏遗珍震五洲。
阅遗稿,忆青灯病榻,泪暗双流。
人间四月思幽。
叹绝代风华佳话留。
禀圣贤风骨,挐云济世;
簪缨忠烈,许国分忧。
心系名都,魂牵国脉,浊浪难湮万世谋。
沧桑换,继天书绝学,再写春秋。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清华园 1950年代
之所以认为“脊梁”更妥当,是因为“栋梁”虽然支撑起了国家和社会,但毕竟是人为设立的,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工具导向;而“脊梁”则是自主生长的,体现的是自然生命体的延续;“栋梁”服务于一时一世,而“脊梁”则绵延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如果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看作一个生命体,则古往今来的铸就民族深层价值观、弘扬民族风骨和尊严的仁人志士,如文天祥、林则徐、梁启超、鲁迅、钱学森等,则是这个生命体绵延不绝的“脊梁”!
1950年梁思成、林徽因在病中设计国徽
1950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北立面设计图
展览通过两位宗师的生活记录、人生选择和事业成就,把什么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什么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立德、立言、立功”这些儒家理想诠释的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又对两位宗师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和东西文明碰触之际,如何从个体层面保持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做出了千秋垂范。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他们也没有一味投身于建设洪流,而是保持了一份清醒,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承、纪念性作品(国徽和纪念碑)的设计,更是自觉担当了“民族脊梁”的时代使命。
1937年梁思成测绘五台山佛光寺
1937年林徽因测绘五台山佛光寺
1934年 林徽因在灵岩寺
如今,又迎了来民族复兴、科技赶超的“百年未有大变局”,“脊梁”的延续更具有现实意义。展览的英文名称用了“The liang”,而非“The Dongliang”,也许正有此意?
文中图片均来自展览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网址:从“栋梁”到“脊梁”:梁思成 林徽因学术文献展观后感(一)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29856
相关内容
从“栋梁”到“脊梁”:梁思成 林徽因学术文献展观后感(一)梁思成出差回来,林徽因:自己同时喜欢上了两个男人
在一档节目中,当提到林徽因向梁思成坦白自己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时…
钱钟书为什么讨厌邻居林徽因?曾频繁找她麻烦,杨绛都拦不住
从贾探春到林徽因 | 潘向黎
用摩登舞演绎林徽因什么样?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呈现才女传奇人生
“守正·创新——宜春版画作品文献研究展”在南昌开展
“兴化记忆·乡邦文献展”在兴化市博物馆开幕
冰心钱钟书聊林徽因,不爱她有千万理由,爱她仅有一个理由
民族大义放身前,中华民族的脊梁从不受小人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