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学术共同体,“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启动
研究古老的艺术传统,如中国的国画或日本的茶道。 #生活知识# #文化艺术#
6月22日,在第三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上,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联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举行了“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的发布会,此外还举办了名为“书为载体: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的研讨会。
促进学术交流、搭建中外学者交流平台
据悉,“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代表了一项开创性的合作,诞生于世界顶级学术出版机构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合作。作为以英文出版高质量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研究系列,该讲坛每年举办专题讲座,汇集具备全球视角的中国学者阐述他们基于中国视角和历史背景的创新性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灵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该系列旨在为中国的知识界人士搭建一个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拓展他们的学术成果的全球影响力,同时为全球读者提供了解和接触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研究的重要途径。
发布会现场
在此次“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的发布会上,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颖、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Christie Henry、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客座讲席教授王明珂等嘉宾出席并致辞。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丽颖
林丽颖代表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对参与研讨活动的嘉宾表示感谢,并祝贺“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的举办。她强调了中图公司在促进学术交流、搭建中外学者交流平台方面的使命和贡献。第30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作为重要桥梁,已吸引71国1600家企业参展,推动了文化交融和知识共享。中图公司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文研院的合作,旨在推广中国学术成果,激发全球跨文化交流。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Christie Henry
Christie Henry代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表达了与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合作的荣幸。她说,这也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首个和中国顶尖学术机构合作的全球讲坛系列的启动。该系列由美国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大学研究院联合发起,通过发布英文学术著作,将中国顶尖学者的工作推向全球读者。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教授说,“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是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合作的成果,旨在推动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传播。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以其在国际学术出版的卓越贡献而闻名,曾出版过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等重要作品。
他说,高质量的学术出版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北大文研院自2016年成立以来,以人文社科为基础,推动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北大文研院与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过多次研讨,分享全球史、艺术史等领域的知识,目标是创造一个学术和思想交流的平台,让优质的学术成果超越界限,激发全球的共情与理解。“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将每年邀请中国学者,介绍基于中国视角的原创研究。
“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首讲人王明珂
作为“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的首讲人,王明珂教授从中国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人文社科研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与使命。他强调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学术研究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理解和尊重中的关键角色。
王明珂教授拥有哈佛大学人类学的学术背景,并在中国西南地区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田野研究。他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华夏边缘”理论,对族群研究、考古学、中国古代史和民族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明珂强调,人文学者们需要努力突破固有的偏见,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群体。
让更多中国作品被西方学术界所阅读
接着,在“书为载体: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主题研讨环节中,众多知名学者参与讨论,包括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姚洋、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政治理论讲座教授贝淡宁(Daniel A. Bell)等。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全球图书业务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汤恩平(Niels Peter Thomas)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全球图书业务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汤恩平在研讨会上表示,在过去的五六年里,该集团出版了来自中国作者的3000本书,可是中国作者的作品仍然在全球市场上被严重低估。“我感到有些遗憾,但这是一个起点。我认为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中国作者的作品被西方学术界所阅读。我们将致力于增加这一数字、为大家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汤恩平诚恳表示。(记者注:Springer Nature 是一家国际出版公司,它是全球领先的学术期刊、书籍、电子书和教育内容的出版者之一,旗下拥有一些非常知名的品牌和出版物,例如《自然》(Nature)杂志。)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姚洋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姚洋说,他对最近与施普林格·自然中国出版社合作发布新书的过程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尽管以往两百年中,中国主要是从西方吸取知识,但现在是中国向世界贡献新知识的时代。
姚洋还特别提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在促进知识双向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该出版社正在助力打破知识流动的单向格局。他提出,通过分享中国的独特经验与发展成果,不仅可以丰富全球学术讨论,也能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知识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也体现了国际学术出版界如何支持这一进程。姚洋也呼吁更多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到全球学术对话中,以确保多元和全面的观点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交流和认可,推动全球知识的多元发展和进步。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章永乐说,他希望国际公共出版社不仅关注中国学者在现有西方研究范式下的创新,也应重视中国人文社科范式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如果用计算机技术作类比,首先有操作系统,再有应用程序。创新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发生:一是操作系统,即若开发出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这便是一次根本性的创新;二是应用程序,即在现有操作系统上开发新应用。历史上,中国学者多在欧美的“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程序”。然而,现今,中国正越来越倾向于创建自己的操作系统。这种趋势预示着未来差异的加剧:如果使用相同的操作系统,则源代码相似,语言和理解方式易于西方接受。但新的操作系统意味着重大的差异。章永乐认为,出版社可以成为不同文化和国家之间的桥梁,这是它们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而作为学者,与出版界的同事们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这一进程,不仅是希望,也是责任。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政治理论讲座教授贝淡宁(Daniel A. Bell)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政治理论讲座教授贝淡宁说,“我十多年前帮助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创建了普林斯顿中国系列,我们出版了许多中国顶尖学者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旨在原创性,跨学科性,并具有长远影响。但我更高兴的是,这个系列已经演变成了更好的形式,因为现在我们在北京设有办公室,设立了顾问委员会,还与北京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于长远来看确实是个好消息。”
贝淡宁说,“在人文学科,可能与其他学科不同,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步,前提是我们能保持一种有意识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年长的学者。但在未来,技术将比年轻人有更大的影响。年轻人往往更容易接受新技术,所以我们未来可能会选择更多在技术与人文学科交叉领域工作的学者。”他认为学术界也需要更多的多样性,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女性学者加入。
本次发布和研讨会与会者通过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共同探讨了中国学术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策略与传播途径。这不仅是中国学术界迈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步伐,更是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全球学术共同体的关键行动。
责任编辑:
网址:构建全球学术共同体,“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启动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26940
相关内容
构建全球学术共同体,“普林斯顿-文研中国讲坛系列”启动东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全球电影艺术名家讲坛”首场活动
激发青少年戏剧潜能 “叔同美育”研学活动在天津启动
第二届“同城共读相约黄河”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启动
《星星》诗刊壤塘行研学采风活动启动
多媒体艺术呈现李白诗作意境,中国古诗词新媒体艺术系列展世纪坛亮相
“深港共读 山海相阅”系列活动举办,深港共读文化开启新篇章!
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长春市推出系列文旅活动邀百姓共享电影盛宴
阅文集团CEO侯晓楠:我们有机会让中国IP成为全球IP
东西问|刘毓庆:姚奠中先生怎样坚守中国学术传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