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清代澳门生活

发布时间:2024-06-25 10:26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生活知识# #历史文化#

●邓骏捷

清代岭南学者吴亮珽,嘉庆至同治时人,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诸生。性情平和,以授徒养亲,乡里称长者,著有《绿萼吟馆诗钞》。他曾到澳门,对当时的澳门有别具特色的描述,其平民视角与士大夫有所不同。黄绍昌、刘熽芬辑《香山诗略》选吴亮珽的《澳门》诗二首(卷十二),可从中了解清中叶以后澳门社会生活的某些特色。

我们先择吴氏《澳门》诗其一来看:

望洋东寺复西园,瀹茗龙泉出石根。椰菜絮羹名士味,巴菇香草美人魂。卖鱼浪白船双桨,擘蟹洲青酒一樽。海味故应甘久住,钟声清供又黄昏。

诗的内容主要是写澳门的各式中外饮食,从而表现出澳门生活的美好状态。首联的第一句是写东望洋山的圣母雪地殿教堂、西望洋山圣母堂下的山水园,点出此处即是澳门,以承诗题。第二句写以澳门的名泉烹茶,茶香四溢。道光年间刊刻的《香山县志》载:“澳山泉曰大龙喉,曰二龙喉,曰小龙喉,俱在东望洋寺右。曰山水园泉,在西望洋寺下。皆水自石出,清冽甘美。”烹茶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代表,此联两句写到澳门一中一西的景物,彼此照应,前后牵引,甚具巧思。

颔联和颈联分写四种中外美味,颔联以两种西洋特色物品照应首联的第一句,颈联以两种中式食物照应首联第二句,结构甚密。颔联先写西洋人以椰菜伴于汤羹之中,喝起来颇有名士风味。直到今天,薯蓉青菜汤仍是澳门的土生葡式美味之一,进餐之前,多先尝之。为什么说它有“名士味”呢?估计是它的味道清而不腻,并不是什么材料丰富的骨汤肉汤,一副“土豪”模样。进餐之后,诗人尝试抽一口澳门的“巴菇烟”。烟雾袅袅,仿如美人精魂所化,令人生醉。“巴菇”是葡萄牙语tabaco的音译,或作巴菰、淡巴姑、淡巴菰、大孖古等,意谓烟草。李遐龄《勺园诗钞》的《澳门杂咏》(其二)曾谓:“亲奉巴菰二寸烟。”潘有度《义松堂遗稿》的《西洋杂咏》(其五)亦云:“更有管城分黑白(原注:口衔火烟如笔形,黑者烟叶卷成,白者纸裹碎烟叶),无人知是淡巴姑(原注:烟叶产自吕宋国,夷名淡巴姑)。”可见当时国人来澳,一般也会试抽一下新鲜特别的“巴菇烟”。

颈联是写双桨摇动的澳门渔船,在浪白滘附近捕获鲜鱼;青洲岛附近盛产鲜美的蟹,最宜持酒擘蟹而食。《澳门记略》上卷《形势篇》云:“崇祯十年,红毛驾四舶由此门(按:指虎跳门)入广州求市。外有岛,广百余里,是为浪白滘。明初诸番互市于此,嘉靖中,始移濠镜。”道光年间的《广东海防汇览》云:“浪白澳在澳门西迤南九十里,在黄梁都西南六十余里,鸡心洲当其南口,北为连湾,东为文湾,又东与三灶、大林对峙,为鸡啼门,昔蕃舶薮也,今已淤浅,不能停泊。”浪白滘(澳)的具体位置有不同的说法,但应在澳门水域附近,澳门渔民常往捕鱼。另据《香山县乡土志》载:“黄油蟹产澳门青洲。岁维六月一出,不可多得。邑人多移船携酒傍青洲擘之,醉以酒,熟而后解之。其油深入内理,黄白杂糅,跪末螯尖皆满,味至浓郁。”诗人在澳之时,当曾持酒一尝青洲出产的黄油蟹。

结联写诗人在遍尝澳门的特色“海味”后,想到不如在此长住下去;最后,诗人听到天主教堂钟声响起,黄昏的晚祷又开始了,句中的“清供”,原指清雅的供品,此指教堂的晚祷。至此,诗人可说结束了一天美妙的行程,他也许觉得这就是澳门人的日常生活吧。

最后可以回顾一下诗人这天的行程,早上起来,先到东西望洋山的教堂游览一番,然后在山水园处品茗解渴。中午之时,一尝有薯蓉椰菜汤的西洋餐,餐后小休,抽一口“巴菇烟”。下午到青洲游玩,一边吃着渔民捕获的鲜鱼,一边把酒持螯。连梵钟回响,也成了飨耳的“清供”──如此生活,真是胜似神仙。难怪他也如苏轼般“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想来长做澳门人了。

(本文作者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

网址:诗中的清代澳门生活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26468

相关内容

诗中的清代澳门生活
看见“诗中之物”
《澳门意象》音乐会在京奏响,八大乐章展现澳门悠久人文历史
研治清代戏曲的重要目录学著作——评《清代杂剧叙录》
本报首发稿《海那边,是澳门》荣获第十四届“澳门文学奖”
内地、澳门音乐家联袂创作,歌曲《盛世白莲》致敬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回家 | 袁绍珊:回到澳门的漂流瓶,画下自己有棱角的样子
何鸿燊49岁长孙女回澳门,拜祭黎婉华重返故居,大房豪宅人去楼空
“骑楼船班”!广州澳门两地艺术家的跨城艺术实验
澳琴携手推动澳门喜剧人才培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