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我不需要虚构一个故乡!“作家的写作课”第四期即将开讲,作家阿占“深度剧透”

发布时间:2024-06-20 14:11

通过艺术创作讲述故事,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虚构的情节,都可以深刻地触动观众。 #生活乐趣# #艺术创作#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无论是从地理上的青岛还是文学中的故乡,对于阿占来说,书写青岛是永恒的主题。6月21日,信号山路25号青岛市作协迎来第四期“作家的写作课”,才女作家阿占将以《我不需要虚构一个故乡》为主题,和文学爱好者共话大家熟稔于心却又经常忽略的青岛风景。6月19日,记者提前专访作家阿占,感受她对于“城市”、“故乡”浓郁的创作情思。“作家的写作课”由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半岛都市报联合主办,每月一讲,半岛都市报视频号、半岛V视、青岛市作家协会视频公众号等平台将进行同步直播。

“故乡”是精神坐标和生命经纬

“我在莱阳路出生长大,老城的中心。”采访中阿占透露,她的创作一直和青岛有关,书写的是人与城的命运。“我一直在写城,写城的当下与过往,写手艺人和痴怪者,写城中之人的失意和失意过后的希冀……我将此定义为蓝色城愁系列。”她的小说集《制琴记》《墨池记》、单行本《后海》,散文集《乱房间》《私聊》《海货》《一打风花雪月》及《青岛蓝调》三部曲等,用另一种方式书写着“献给故乡的蓝”,“故乡”一直是她的精神坐标和生命经纬。

“我不需要虚构一个故乡。”对于阿占来说,从创作本身上来说,选择这一主题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一个作家都在寻找真实的通往虚构的道路,要搭建背景让故事发生,搭建舞台让人物出场,必须要做到落笔地道,逻辑坚硬,细节丰沛,才能让小说空间真实可信——那么,要做到这些,写故乡是可靠的,也是便利的。“我在小说创作中,几乎所有的空间概念都与青岛有关,这是我的城。青岛是极具辨识度的城市,山、海、城、岛、人完美交互,是中国近代百年城市样板,以此为背景搭建进行写作,出笔落笔皆与众不同。”

阿占正是以一个本土“观察者”的身份,从青岛这座城市汲取素材、提炼创作内容。追溯自己的创作源头,阿占透露,“我没有上过幼儿园,每天祖父把我带到鲁迅公园的某个风水佳地,潮汐涨落,我便长大了。我对世界的理解,是从理解海洋生物开始的,是从理解海边虬曲的马尾松和五针松开始的,是从理解潮间带开始的……这些构成了基因里的爱。”走上写作之路,阿占则在感性认知之上,又建立了理性的梳理,包括青岛地方志、地理物候、人文风物、海洋与潮汐、建筑文化、啤酒文化与街头泛文化等若干。

小说创作需触摸人性幽深

“小时候以为那里就是全世界,正所谓‘风景旧曾谙’,但是我已经见过了全世界。” 对于本期“作家的写作课”,阿占透露她将从四个方向为大家开讲:写小说不是讲故事,白描与闲笔,做一个勇敢的跨界者以及“我不需要虚构一个故乡”。阿占认为,“写风土人情,笔要落到实处,哪怕是寥寥数笔。”

阿占的小说《制琴记》一问世就惊艳四座,并摘下百花文学奖,到《墨池记》更是一发不可收,古意淋漓,侠气横飞,触摸到人性的幽深,让人叹为观止。在此次“作家的写作课”上,阿占将和文学爱好者们分享小说创作的心得,“小说并不是简单讲故事”。阿占表示,她之前的散文创作,也接近笔记体小说,一直在践行“散文小说化”,包括场景抓取和横断面连缀、独特的人物对话、细节提炼与白描、结构设置等,力求刻画严整,而不致流于空洞、散漫、虚蹈、絮聒,但相比较而言,小说还是逆光“大物”创作难度更大,“小说表达的是心悟的真实,而非眼见的真实。虚构之城有现实的影子又和现实各自独立。”

阿占认为,小说的叙事结构涉及故事情节的排列组合问题,需要强大的坚硬的逻辑分析能力做支撑。要想写好小说,需要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还需要将阅尽苍生的经历内化为深沉的自悟与省思,在内心完成多次发育,进而写出带有时代普遍意义的“共通”与“共痛”。

“作家的写作课”让广大文友近距离聆听关于创作方向的指引与创作理论的指导,深度沐浴文学的精神与文化滋养,结识文学世界的同路人,交流创作经验与心得,磨砺创作之志,激发文学之思,“愿纸上的行走充满温度。”

责任编辑:

网址:独家专访|我不需要虚构一个故乡!“作家的写作课”第四期即将开讲,作家阿占“深度剧透”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23463

相关内容

独家专访|我不需要虚构一个故乡!“作家的写作课”第四期即将开讲,作家阿占“深度剧透”
扎进以海为内核的景观书写——作家阿占《后海》分享会在青举行
《倾谈录: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让作家开金口讲文学课
来一场“蛟龙探海” !“作家的写作课”迎来第二期,山东省作协副主席许晨分享报告文学创作
5位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对话百余浙江青年作家,分享写作体悟
阿舍《阿娜河畔》:写作寂寥而又充满内在激情的故乡新疆
“象牙塔”内谈文学,走出校园写华章——重庆师范大学开展“文学进校园·作家现场课”
作家毕飞宇:要想“手高”,必须首先“眼高”|当代书评·专访
作为对谈的写作:当作家面对作家
茅奖作家乔叶:我喜欢虚构的自由感和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