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类学、社会学融入文学书写 鲁奖作家刘大先推出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

发布时间:2024-06-14 12:32

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将个人思考融入到写作中,可以增加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生活乐趣# #阅读写作#

《去北川》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火热的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沃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大先曾于2021年至2022年到四川北川挂职副县长。在此期间,他对北川的历史、人文、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记录和思考。这也促成他之后写成了一部21万字纪实文学作品《去北川》,202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

刘大先

在写作《去北川》过程中,刘大先穿梭往返于历史和现实之间,以学者的严谨和作家的激情,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与大量的田野调查中抽丝剥茧、寻本探源。他以个体体悟入手,同时结合间接经验,融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内容,对北川的历史人文、民族记忆、地理变迁、风物传统、现实发展。作者,写就了一部集文学性、知识性、审美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的长篇纪实文学佳作。

6月12日,《去北川》出版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在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副主任李朝全的主持下,胡平、孟繁华、白烨、潘凯雄、梁鸿鹰、贺绍俊、丁晓原、陈东捷、陈福民等20余位专家学者,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去北川》是一次探索新时代主题纪实新方法的文学实践,提升了纪实文学直面书写新时代磅礴火热的现实生活的有效性,探索了纪实文学融入多学科视角的可能性。作者以其独树一帜的文本构建,为当下的纪实文学创作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范式,也为方兴未艾的非虚构写作提供了新的坐标。

研讨会现场

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看来,刘大先在《去北川》中展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思维,创作了一部与众不同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书融合了地方志与民族志的文体特色,采用了泛人类学与泛文化研究的学术方法,将北川这一典型的人类学、民族志的研究样本放置在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维度的学术目光中进行观察,体现出作者翱翔在天空和历史深处的独到视角。他谈到,面对当下主题性创作的繁荣发展,作家们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确保作品的文学、历史与学术价值。刘大先关于北川的书写,因其兼具个人性和思想深度而显得尤为珍贵。期待刘大先能再接再厉,创作一部更加触及个人经验与情感的作品,深入挖掘并书写其在北川的日常生活及情感体验,与《去北川》相互补充映衬。

作为出版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提到,《去北川》继承了纪实文学关注现实生活的基因,探索了纪实文学书写新时代生活的更多可能,创新了将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融入其中的纪实书写方式。

(上海文艺出版社供图)

责任编辑:

网址:将人类学、社会学融入文学书写 鲁奖作家刘大先推出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21584

相关内容

将人类学、社会学融入文学书写 鲁奖作家刘大先推出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
刘大先推出新作《去北川》,为纪实文学创作提供新范式
长篇纪实文学《去北川》: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
《倾谈录: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让作家开金口讲文学课
为乡村振兴创作优秀文学样本 作家李英推出长篇报告文学《群山回响》
短视频时代下长篇文学应该去往何方?茅奖评委、作家这样说
助推文学精品 成都文学院今日与这些作家签约
鲁奖得主李修文推出最新长篇《猛虎下山》 凝练“身经”记录时代
鲁迅文学奖得主李修文推出长篇新作《猛虎下山》
《当代》颁奖:王蒙获年度致敬作家奖,毕飞宇等获长篇小说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