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守艺人:120道工序做一支湘笔
参加艺术工作坊或课程,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艺术世界。 #生活乐趣# #艺术#
原标题:七旬守艺人:120道工序做一支湘笔
长沙市芙蓉区南阳街,这里曾经是民国时期有名的“笔窝子”,仅湘笔店就有17家。后来,随着各种先进、便捷的制笔机器层出不穷,这里热闹不再,独余街口一家“杨氏毛笔庄”。
杨氏毛笔庄的传人黄希林,今年73岁,制笔已有20余年。“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喜欢我们的中国传统手艺,让百年湘笔走得更远。”这是黄希林心中一直坚守的执念。
■文/图/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田甜 通讯员 陈仑
守诺:坚持“这份手艺不能丢”
走进有些古旧的杨氏毛笔庄,入眼便是满屋的成型毛笔,黄希林戴着老花镜,正在拿着一支湘笔笔杆认真地修正。
“我和毛笔打交道二十多年了。”1月2日,看见记者的到来,黄希林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自己学习制作湘笔的契机。他的启蒙人正是笔庄创始人,也是他的岳父杨德富。
“杨氏毛笔庄”的前身,是1940年南阳街的“世界笔庄”。当时笔庄的主人正是杨德富。2002年,画家黄永玉由于手头笔不好用,便托人找到“世界笔庄”寻笔,黄永玉试了该笔庄的毛笔,便颇为喜爱。后来,笔庄也有了黄永玉题写的新招牌“楊氏毛筆庄”。
2006年,岳父杨德富去世后,黄希林开始正式接手笔庄。杨德富临终前,曾嘱咐黄希林“这块招牌不能倒,这份手艺不能丢”。
坚守着这份承诺,即使现在“杨氏毛笔庄”生存有些许艰难,但在黄希林的坚持下仍然存留。这不仅仅是对岳父的承诺,更是黄希林的一片匠心。
匠心:120道工序做好每支笔
一支湘笔的制作并不容易,成型湘笔的背后是120道精细工序,选笔、修正笔杆、刻字等,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湘笔的特点是肚大、含墨量好。这也得益于制笔会使用到的材料,除了独有的鸡狼毫,毛笔头是以狼毫为柱,外披阉鸡脖子部分毛料。“我那时候为了找寻到最佳的毛笔制作材料,全国各地都跑遍了。”秉持着做好每一支毛笔的初心,黄希林一直严格要求。
愿望:想让“百年湘笔”走得更远
“原来北京有一个书画院,找我订了100套笔,在笔做好寄过去后,发现尾款比约定的多了上万元。确定是对方操作失误后,赶紧把钱退了回去。”黄希林表示,他们历代传人,制作湘笔的初心,从来就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
毛笔有尖、齐、圆、健“四德”,73岁的黄希林也坚持着“诚实做人、认真做笔”的信念。
“继承湘笔传统手艺,让‘百年湘笔’走得更远。”这是黄希林最大的心愿。他也殷切希望当代年轻人能够更加了解与热爱传统毛笔字,做好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湘笔史话
湘笔战国时期就有
曾与“湖笔”并驾齐驱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介绍,湘笔是地域性毛笔制作流派名。指今湖南省地域制作的毛笔。
湘笔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楚墓中出土了“左家公山笔”,鉴定为优质兔箭毛所制。
湖南水草丰美,所产兔毫是优质制笔材料,当地盛产的湘妃竹亦是竹中珍品。兔毫、湘妃竹、山羊毛(用于披表)、南尾(本地黄鼠狼尾) 成为湘笔原料基础。
湘笔在民国时期进入鼎盛,云集各地能工巧匠,从业者上万人,以长沙、湘阴为中心的“湘笔”曾与“湖笔”并驾齐驱。长沙南阳街曾聚集笔庄17家,著名老字号有“彭三和”“王文升”“桂禹声”等。1938年南阳街大火后,笔庄多烧毁并流散,湘笔自此式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沙曾成立国营的毛笔制作社,1978年后仍有少数笔工坚持制笔,如长沙杨氏、莫氏,岳阳川山毛笔厂等。
责任编辑:
网址:七旬守艺人:120道工序做一支湘笔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2106
相关内容
七旬守艺人:120道工序做一支湘笔河北武邑手艺人上百道工序制作二胡
寻艺:六安大鼓书做文化的守艺人
名家追忆顾锡东:一支“善笔”浇灌戏剧“百花园”
《东方守艺人:在时间之外》新书分享会3月16日将在长沙图书馆举行
记者手记:当好新时代非遗传承“守艺人”
方寸手拉朱泥壶 数十工序藏匠心
湖南洞口:“守”艺人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
探访国家级非遗丨湘东傩面具:古老而原始的神秘表情
皮影“守艺人”的老戏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