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萍×王珮瑜戏曲创新可以不设限,但也别太着急
游戏设计师如何创造令人着迷的游戏体验? #生活乐趣# #游戏乐趣#
今年泉州海丝戏剧周暨2024全国南戏展演来到第二届。在延续了第一届多个剧种展演的模式之外,戏剧周还增加了一个新项目——发起并邀请创作者参与“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
这一计划的初衷,是孵化有创新特质的戏曲作品和包含戏曲元素的跨界作品。评委会将遴选优秀方案,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创作辅导、场地、资金和实践机会,以挖掘、培育新人新作。
在活动启动之际,孵化计划评委会中的两位: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曾静萍和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围绕自身戏曲创新的理念和心得,以及对青年创作的期待,进行了一次对话。
骨子老戏与创新实验构成“平行时空”
曾静萍:我们的动机和愿望是想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一个机会。而且泉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这些承载了历史文化、具有传统样式的闽南古厝,也可以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一些创作灵感。
泉州这座城市孕育了多个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而且它们还活在舞台上。在这里做戏曲的实验,也像一种古老和当代的平行时空,能让更多的人发现泉州、发现戏曲。
王珮瑜:戏曲创新的孵化,从艺术创作和学术的角度都非常有价值。这些年来我在京剧创作演出和传播的一线,有一点心得和经验,还有一些挫折和“踩过的坑”,也可以分享给同行们。参与孵化计划的评审,也促使我对过往产生的一些感受和想法进行回顾、复盘。
智慧地存储传统传承是创新的依据
曾静萍:我一直说我是长着很传统的外壳,藏着一个很不“安分”的心。
学戏的时候,我要看看自身的条件跟这个戏的吻合度,老师父教给我的,我能学得像吗?我要吸取老师父的好,然后走适合我的那条路。我是一直遵循这样的理念往下走的。戏曲需要继承传统,但每个时代演员本体的气质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寻找自己的艺术个性,智慧地存储传统。这需要毅力和良好的心态。
一部戏能传承几百年,是历代有智慧的演员在不断变化、更新、完善,以符合他们所处时代审美的追求,才能走到今天。有的戏没有传下来,是因为当时的老艺人在演绎这些戏的时候,缺乏对时代的回应,就被时代淹没了。
戏校出来的演员,在学艺的阶段,传统戏曲的印记已经留在我们身上了。毕业以后进入院团,很多好演员除了不断演绎传统戏,在新创戏中反而能够找到自己艺术的个性。这是艺术创作刺激人情感勃发的力量。创新难免会听到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但不要紧,传统戏还在我们身上,不要因为有不同的声音就不敢尝试。
王珮瑜:谈到戏曲创作的难点和重点,我想首先是处理创新和传承的关系。我们学习老戏,都是师父教、我们模仿,再加上大量的舞台实践,就可以完成老戏的表演。这种传承里也有一部分是创新,但这里的创新更多是辨别、区分,传承是创新的依据和基础。
每个戏曲演员都有自己艺术创作的执念和短板,我自己也一样,比如女性老生演员能够演的创新剧目是有限的。而即便演员塑造了很多人物,也未必每个角色都会得到认可和喜欢。因此我避开自己的短板,选择了一条在戏曲传播上创新的路。但是我保有的艺术的理性使我能够清醒地知道,我作为京剧的传人,做艺术创新应该朝什么方向走。
创新和传承如何平衡、创新的动力和目的是什么,是当代所有戏曲演员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对此,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创新是因为我们的艺术储备和积累到了一定阶段,水到渠成地很想去做新的尝试,而有时是有别的原因。
另外还需要平衡市场和政策的关系,把握好戏曲创新的度。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不能挑战和轻视观众。因为观众都很敏感,都很有智慧。
艺术还是市场与艺术家共舞的永恒命题
王珮瑜:创新还有一个难点,是如何把握艺术追求与市场口味的平衡。我们应该创作有艺术价值的、经得起时间推敲的、有一些引导意识的,但可能有点晦涩的作品,还是做观众一看就明白的,喜闻乐见、易于流传,但是没那么高级的作品?这可能不应该叫困难,其实是千百年来都存在,始终和艺术家、和艺术创作共舞的现实命题。
由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或者什么别的原因,很多年轻人对于戏曲本体的欣赏缺少耐心。明明可以两分钟讲完的故事情节,我为什么要看20分钟戏?但与此同时,很多年轻人喜欢戏歌,喜欢一些带有戏曲元素的妆面、服装等。从中能够感觉到,戏曲在年轻人中的接受和认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我们的引导提供了新机会。
曾静萍:出现观众对欣赏戏曲缺乏耐心的情况,提醒我们其实也要反省自己,不要把问题推给观众。我们在很“缓慢”的演绎中,是不是表达得准确、精致,让观众愿意跟着演员的节奏,甚至是同频呼吸的程度?
王珮瑜:是的,所以我们不要给年轻创作者设限,不用规定必须唱西皮二黄,必须唱“皂罗袍”。只要创作方向是对的,给人积极向上的、美的享受,观众感受是好的,就应该鼓励。戏曲艺术的边界就会在实验中无限拓宽。
曾静萍:我本来有点担心,戏曲元素的加入会不会让不了解、不擅长戏曲的创作团队产生困惑,无法抓住想要表达的东西。中国戏曲如满汉全席,一起摆上桌,不了解的人很难领略其中的博大精深和美妙。所以我们考虑接下来进行一些戏曲展示,可以是程式,可以是演唱,也可以是曲牌、锣鼓点,做一些讲解,把戏曲直观地呈现给创作者。
不设限但也别太着急
王珮瑜:另外我觉得还是要尊重传统,返本开新。这是我一直主张和倡导的。尽管我们鼓励大家开放、不设限,但还是希望他们先去尊重传统,因为中国戏曲值得被关注和了解的东西太多了。如果一味地只是鼓励创新的话,创作者的思路可能会乱掉。所以我们不妨给他们一些抓手,就是传统戏曲的根。
比如说,中国戏曲是写意的、虚拟的、程式化的,不要在物件、道具上做过多的铺张浪费,这个我觉得是可以提倡的。中国的青年创作者,应该多尊重中国自己的好戏、好角。属于中国人的东方戏剧的创作理念具有很高的智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在跨界和创新的过程中,可以让年轻人领略中国人最高级的审美情趣。不用非要急着跟电音、街舞等形式做结合、捆绑。那些艺术也很好,但毕竟不是我们的。
曾静萍:我跟你有一样的想法。我希望他们的作品不要太着急,不要太过张扬,可以从细节入手,做内敛的表达也很好。不过我们说得太多,他们可能也会乱。
王珮瑜:这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很难做到,但我们还是传递一个这样的观念和建议。
曾静萍:我希望青年创作者不要把我们当成评委或者导师,我们也不要带着身份去跟他们交流。我们互相认识、互相启发,共同完成艺术品创作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很多年轻人很有想法,有的地方我们还不及他们,希望评委能和年轻人融在一起,产生更多的精神共识与共享。
文/本报记者于静
本版供图/海丝泉州戏剧周
责任编辑:
网址:曾静萍×王珮瑜戏曲创新可以不设限,但也别太着急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9135
相关内容
曾静萍×王珮瑜戏曲创新可以不设限,但也别太着急培养高素质戏曲教育人才 王珮瑜戏曲教育人才孵化工作室在上海师大揭牌
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启幕
新民艺评|尹鸿:经典性与电影化双轮驱动的守正创新——评滕俊杰的新戏曲电影
探索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有机融合——专家学者共话戏曲电影的发展与创新之路
拓展戏曲创作空间 作品孵化计划启动
一个人最大的内耗是:太着急
守正创新 让传统戏曲持续焕发光彩
32场演出贯穿江城的春日与初夏,武汉“戏码头”戏曲艺术展演9日圆满收官
川剧《别洞观景》亮相央视戏曲春晚 传递川剧旦角之美|寻龙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