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宅”杉本博司:用黑白灰描绘地球万物

发布时间:2024-05-24 07:19

练习素描技巧,这是绘画的基础,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形状和光影。 #生活乐趣# #绘画#

杉本博司,《北极熊》,1976 明胶银盐相纸,119.4×149.2 cm Hiroshi Sugimoto,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杉本博司,《相模湾,热海市》,1997 明胶银盐相纸,119.4×149.2 cm Hiroshi Sugimoto,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余木匀

如果第一次见到杉本博司的作品,一定会被这介于“绘画”和“照片”之间的图像所震撼吧——在黑与白之间以灰度来显现的图景,以绝对精妙的质感来显现;在同一幅作品中,不同物品的材质都被细腻地还原出来:大理石的质感、马赛克的质感、瓷器的质感,就连空气中扬起的灰尘,也被敏锐地捕捉,留存在底片上。比起森山大道那般粗粝狂野的风格,杉本博司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是去除了人类中心论的、在历史产生之前的、原始意识的摄影。

杉本博司的作品,就像用细砂纸打磨数百遍后的大理石那样细润、柔和,呈现出一种精度极高的石版画般的错觉,他的摄影中有种不是用手指而是用眼睛去抚摸的触感。那么,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此惊人的作品是怎么拍出来的呢?这些作品,不仅是摄影师本身的经验积累和美学观念下的产物——杉本博司的照片们,也是他本身“技术宅”研究的成果。

使生硬的模型变得柔和逼真

说起跟摄影的缘分,杉本博司,这位日本著名的摄影师与建筑师,在12岁时拥有了第一台属于自己的专业相机玛米亚(Mamiya)6——世界上第一款6x6画幅可变换镜头旁轴式取景照相机,共有三款可选镜头,使用120底片,仅于1940至1960年间生产。相机原本是父亲带回来的。父亲不太会用,杉本就开始学着摆弄它,甚至在衣橱里建了个暗房。这台相机机身轻巧,一套大约1.5kg的重量让一个孩子也能轻易带着它出门。年少的杉本博司带着它四处游逛。在访谈中说起这段经历时,杉本博司笑着说他从那以后就开始自学成为一名摄影师:“当时,我只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就像一个嬉皮背包客一样,离开了日本,很久都没有回去。”

于立教大学双修完经济学与西方哲学双学士学位后,1974年,杉本博司去往纽约,进入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学习摄影,并移居纽约。这个决定几乎改变了他的一生,因为他正是在1976年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拍摄了早期最重要的系列作品《透视画馆》。这组作品目前也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杉本博司:无尽的刹那”中展出。

杉本博司拍摄的这组相片,拍摄对象皆为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展示的模型。这些模型中有北极熊、兽群和原始人,背景也是自然博物馆中常见的史前世界介绍场景。但在杉本博司的摄影中,没有具体的光源与明确的光影,模型与背景都统一在灰白的色调中。这种灰色的色调,拉近了前景模型与背景的距离,也让这些生硬的模型变得柔和、逼真,好像某种真实存在过的活物一般。杉本博司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有赖于在他在摄影器材和曝光时间上所做的实验。

用相机捕捉融化的时间

从1978年开始拍摄的《剧场》系列,是在《透视画馆》系列的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次大胆尝试。杉本博司将镜头对准剧院的幕布,调大光圈,打开快门,在两个小时的曝光后,得到了这样的一张照片:剧院的建筑细节逼真到不真实,座椅、墙面装饰乃至幕布都因为屏幕的光源折射而闪闪发光。但影幕本身则变成了一块明亮的空白,留下的是细节。作为主题的影幕上所表演的内容,则像被切割后一般,从画面上消失了。这种体验和效果,也带给他本人巨大的震撼。这是只有相机能看到的,人眼无法看到的景象。用他的话来说,人的一生,便是只有一次的显影过程:从出生睁开双眼的那一刻,到临终闭眼为止,人类的曝光时间,也只有这一次。因此,要捕捉到人类双眼所捕捉不到的图景,便得使用相机,来完成脑海中的意象:

“我是先在脑海中形成了意象,然后再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它。我以摄影来确认我的意象,作为一种证明。通常,摄影只需要非常短暂的快门时间。但在我这里,怎么说呢?要去融化时间,要把运动融化成某种东西,某种超出了我的人眼视觉,但相机可以捕捉到的非常独特的东西。”

杉本博司曾经向采访者展示他的大画幅摄影器材,说是装备也不为过。那是一台巨大的美国产木质老式折叠厢式相机,调整镜头时,需要把镜头辅助固定在相机底座的凹槽上。为了配合这台相机,杉本博司定制了一整套辅助拍摄装备,从滤光镜到不同焦距的镜头,还定制了海绵缓冲垫和专门工具箱用来装这套设备。拍完照的底片,会拿去自己的工作室冲洗。关于这套摄影技术,杉本自己也说过,要达到这个效果,配齐这些可不容易:

“可能大家会觉得显影很容易,用一般的方法去冲洗大画幅照片,无论如何都无法呈现出均匀的画面。透明度极高,没有一丝云的画面是最难的。假如画面不够清晰均匀,那就没法说这是空气的照片了。所以我花了约十年时间制造了一套完美的冲洗设备。”

模糊的海景是人类原初的记忆

展览中展出的《放电场》系列,则是杉本博司对于底片感光效应所作的一场测试。没有使用相机而是用能产生40万伏电压的范式起电机,给金属球充进十分钟静电,另一端的负极则是一张金属台面,上面摆放有底片;充电后的金属球作为阳极,接触作为负极的金属台面的瞬间,电流在底片上留下痕迹。冲洗后,就得到了黑色背景上闪电般的白色电光。本次展览中的另一件作品《笔触印象,心经》也是对于底片显影效果的实验。疫情过后,杉本发现许多尘封的底片已经变成了废片,便用毛笔蘸取显影液,在废弃的底片上抄写《心经》。奇妙的反应让这些文字显影后,保持了显影和书法笔触的双重效果。

地球在产生生命前,原始海洋被小行星和闪电反复刺激。然后,才形成了稳定的大气,海洋才开始成形,生物便从海洋中孕育而出……《海景》系列,也是杉本博司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他以自己儿时与家人前往伊豆旅行的记忆为灵感,试图询问自己作为人类的最原始的记忆是什么?答案便是海景。站在大海前,他找回了自己的原初记忆。“我们应该再一次看看过去的海景,站在祖先的角度思考问题,希望我的作品可以让人类毁灭自己前,反思自己的所为。”

杉本博司的海景,几乎已经是一幅幅纯粹的抽象画,从白天到黑夜,海面与天空逐渐相融,变成一片激烈但静止的灰色;比起概括性的绘画语言,杉本博司拍摄的海景中的细微之处也令人动容,这是人类之古老共鸣。海景,并非以人类中心为视点,是以地球为视点去试图接近的画面。如果人在地面上最远能看到哪儿?那就是海平线吧。相信在展览中遇见这些作品的观众,都会从这原初的海面上得到自己的答案。

责任编辑:

网址:“技术宅”杉本博司:用黑白灰描绘地球万物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8102

相关内容

“技术宅”杉本博司:用黑白灰描绘地球万物
今时今日的观念艺术还能再存活800年吗?走近杉本博司
他为什么称自己是宋朝摄影师?
清明假期“画中游” 既文艺又充实
走进PRADA荣宅,感受Michaël Borremans充满暗喻的戏剧世界
一周艺术人物|博伊曼斯的“允诺”,她们的“莎翁梦境”
荣梓杉被中戏录取却进了北电新生群?女同学发声帮他解释
菲姐的美丽,真是难以用词汇来描绘风度翩翩
来国博这个展,看“五彩斑斓的黑”
浦江咏春潮 | 用音乐描绘江南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