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风·文艺评论

发布时间:2024-05-15 10:25

阅读艺术评论和批评文章,不同视角的分析能拓宽你的鉴赏视野。 #生活乐趣# #艺术鉴赏#

□周百义

《茶道》是信阳文化,特别是信阳茶文化滋养出的一朵奇葩。小说呈现的典型环境,历史地理文化传统,对于人们认识信阳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的茶乡人民,认识信阳茶文化内涵与外延,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小说“写土地上坚韧的茶树,写茶山下情仇恩怨、悲欢离合、啼笑皆非的滚滚红尘;写茶树下的文物和历史”,但他在作品中展现的,“是人和人性”。所以,这部小说,不仅仅有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且寄托着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深邃思考,还有他对艺术的不懈探索。

关于这部作品,我谈几点读后体会。

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这部小说,着重刻画人物身上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苏桐、钟山、竹暄,会因时因事,展示出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重要人物钟山,在攫取金钱和权力上不择手段,但他却忠于承诺,有人性中闪光的一面。我觉得这部小说对于“圆形人物”的塑造,值得肯定。

长篇小说一般是采取线性结构,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一环套一环来推进。这部40万字的长篇小说,作者采用多视角、多维度的开放式结构,让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站出来倾诉,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剖析自己的灵魂,这种结构增加了作者写作的难度。因此,这部小说的结构方式,有自己的探索与创新。

我认为,这部小说的重要特色,是在叙事文学基础上,呈现出的诗歌特性。这部小说,写了凶杀,文物走私,写到尔虞我诈,但从它的结构、语言、意境的营造、人物命运,作者都在有意赋予作品更多的诗的特质。

这部小说的结构是多角度、多维度的一种开放式结构。这种结构,便于人物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的态度。当然,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诗化语言。比如小说第71节《我的爱人化蝶了》写钟山与慧明的自焚,写得惊心动魄、色彩瑰丽、情景交融。让我想起了川端康成小说《雪国》的结尾,作者心仪的女子叶子在火中身亡。纤细的景物描写,神秘的历史氛围,悲惨的人物命运,寓言式的故事结局,让作品有一种“物哀美”的韵味。

这部小说中,女性的描写有特色。九华山山洞中与苏桐邂逅的异域女子阿迦什丽,在饥饿中与竹暄相遇并结合的柳玉,柳玉的妹妹慧明,茶仙子白灵灵,独身多年的女老师含英,还有九儿,都写得美丽温柔,有情有义,敢爱敢恨。她们是觉醒的一代女性,也是美的化身。小说写苏桐与阿迦什丽在九华山山洞中相遇的一幕,诗意盎然,洋溢着生命的力量。小说借两性关系,展示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因为作者着笔较收敛,文字较优美,虽与传统观念有所冲突,但从美学意义上来看,却是一种突破。

小说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还具有一些现代主义色彩。如小说中那尊观世音塑像,围绕着这尊塑像展开的角力,作为一条暗线,明显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作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或者说传统文化的符号,增加小说的思想内涵。再如小说写到竹暄用唾液黏合塑像的特异功能的得而复失,写到会说话的弥勒佛,贤山书院中的那个洞烛世事的疯子,还有在饥饿中舞蹈的老鼠。这些元素的加入,使整部小说有了更多的张力,会帮助读者在关注现世生活的同时,思考有关命运、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等某些形而上的命题。

责任编辑:

网址:中原风·文艺评论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6645

相关内容

中原风·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与“研究”不能混为一谈
上海文艺发刊词|评论之力
“百花迎新乐中原”,美术名家走进信阳
2023年度中原十大美术十大书法新闻揭晓
本报首发稿《海那边,是澳门》荣获第十四届“澳门文学奖”
中原风丨故园肠断处
文艺评论:小议厚德载物
【文艺评论】从源头发掘文化的“根”与“魂”
中原风·春节特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