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的文化底蕴与情感魅力

发布时间:2024-04-22 14:37

参与文化节庆活动,如音乐节、戏剧节等,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 #生活乐趣# #文化#

原标题:《黄河之水》的文化底蕴与情感魅力

□樊洛平

近读军旅作家刘标玖的长篇报告文学《黄河之水》,内心始终有一种感动。作品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和时代高度,由此抚触的生命温度和文化底色,充满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它所讲述的那些黄河儿女故事,那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故事,让我们再次走进作品主人公胡大白先生的真实人生和精神世界,同时也重温黄河科技学院风雨兼程的创业道路。

《黄河之水》成功的要素,首先在于它拥有黄河文化的大视野和民族精神凝聚的制高点,始终突出了“水与人”的生命理念和写作路向。

以《黄河之水》这样一个书名引领的写作,它可以引发读者无尽的诗意想象和多种阅读期待,但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我们有关民族、生存土地的文化记忆,打开了黄河文化滋养下的黄河儿女的成长图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与人”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地渗透在中原大地的生命血脉,深刻地影响着黄河儿女的性格生成。“水与人”构成的作品艺术焦点,正如作者刘标玖所说:“用这个书名,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写的不是黄河,而是水,上善若水的水;而是人,品质如水的人。这个书名并非远离主人公,而是与主人公胡大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她的精神一脉相通。书中我也写到,她出生在黄河边,又在黄河边成长、成才,黄河哺育她,她象征了黄河科技学院,像黄河一样哺育了众多黄河儿女。从这个角度说,我写胡大白,也是在讲黄河科技学院的故事,讲中国民办教育的故事,讲中国故事。”

毫无疑问,这样的文学书写,深植于我们民族性格生成最深厚的土壤和滋养之中,其内核就是黄河之水、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内涵与胡大白的关联、交集与契合。它不仅维系着一个人生命的成长过程、精神灵魂的构筑方式,更影响着胡大白与黄河科技学院的诞生和发展、胡大白与中国民办高校教育事业的格局与前景。一句话,黄河之水是贯穿全书的精神红线和灵魂血脉,是作者描写人物的思想高地和抒发情感的艺术“诗眼”,它使我们得以在黄河文化的大视野上再度认识那些“敢为天下先”的民族脊梁式人物。

我们看到,《黄河之水》的艺术构思,在引言、主体章节及尾语,每一部分开篇都以黄河的描述起笔,从雪域高原不起眼的黄河源头,到九曲黄河十八弯的一路艰辛;从吸纳融合汇聚万流、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到母亲河滋润大地、养育万物的厚爱;黄河之水从古到今,哺育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而与黄河之水有着生命相依、精神呼应的人物故事,以黄河的名义淙淙流淌,贯穿全书,胡大白所有的人生和事业、性格与情感、命运与抉择都在这里找到了关联和诠释。黄河岸边的生命逃难,中原大地上的风雨成长,恋爱结婚的情感执着,痛失爱子的心灵磨难,因公受伤的中年重创,“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理想召唤,30元起家的艰辛办学和风雨征程,“十年找党”的坚定信仰和感人经历,“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形象与“校长妈妈”的大地情怀……。不仅如此,早在1988年10月,拖着病体办学的胡大白还以惊人毅力坚持写作,与人合著出版了第一本河南现当代作家评传《黄河的儿子》。她将黄河哺育的众多优秀河南作家形象呈现于世人面前,也用这种黄河精神时刻激励自己。所有这一切,让人看到了黄河文化哺育的中华好儿女形象,看到了以黄河冠名的黄河科技学院的精神渊源。

一个没有任何家族企业背景、没有社会仕途人脉资源、只有因工受伤身落残疾的高校普通教师,从1984年四处租房创办“郑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辅导班”,到1994年国家教委正式审批的新中国第一家民办高校“黄河科技学院”,再到今天拥有3个校区、20多个院系、2000多亩校园、3万多名在校生的示范性民营大学的教育高地;胡大白靠着什么力量支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一步一步风雨兼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创造出中国民办高校教育史上的奇迹?

《黄河之水》没有停留在人物故事和生命经历的一味描述上,它对胡大白的时代胸襟与人生格局的恢弘展示,最终定格于源自黄河之水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召唤。对黄河精神的深刻感悟可以说贯穿了胡大白的人生,它也奠定了黄河科技学院的文化背景和精神砥柱。在胡大白心里,黄河科技学院的冠名,其理念不仅有着来自地域、祖国、历史、品牌的多重丰富含义,还有着更重要的精神与文化的概念。在胡大白的认知中,“到了黄河咱也不死心。咱本身就是黄河,奔流不停,奋斗不止。”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姿态,引领了“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黄科院精神;靠了这种精神,胡大白走在了教育改革的时代前列,黄河科技学院也拥有了黄河文化哺育的代代相传的精神法宝。

事实上,胡大白与黄河之水仿佛与生俱来的生命情结,黄河文化底蕴对她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实践产生的深刻影响,正如作家刘标玖所说:“黄河哺育和成就了胡大白,胡大白创办和发展了黄河科技学院。黄河的内涵得以扩大,胡大白的人生得以升华。”

《黄河之水》成功的要素,还在于它以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魅力,产生了写人、走心、动情的文学效应。

阅读《黄河之水》的过程无异于一种情感的洗礼和精神的震撼。

1981年12月8日,胡大白因公烧伤生命遭受重创,从医院回家疗伤只能躺在一个特制的铁罩子里,房间用紫外线消毒,医生按时来换药,所有的生活都“囚”在其中。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3年。

1984年,身残志坚的胡大白不甘心这样度过余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实现校园外的“大学梦”,她与丈夫杨钟瑶千辛万苦创办了自学考试辅导班。第一年考试结果出来引发轰动效应,学员们是以87%的自考合格率,远超于河南省6%的自考合格率。我所熟悉的匈牙利华文作家阿心,作为黄科院首届文科毕业生,她清楚地记得,他们这些老三届学生拖儿带女、风雨无阻去上辅导班的往事,记得胡大白老师在借来的大教室精彩讲授曹禺《雷雨》《日出》之后,那种大手一挥的大将风度:“现在,答记者问开始!”再往后,从没有固定校舍的自学考试辅导班到黄河科技专科学校的成立,再到今天颇具规模的黄河科技学院,胡大白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辉煌……

读《黄河之水》,我一直在想,没有好女儿,哪来好妻子?没有好妻子,哪来好母亲?没有好母亲,哪来校长好妈妈?从一个女人、一个普通人写起,胡大白所经历的人生悲欢和命运曲折,有着来自生活本身的强烈真实感;而放眼她在改革激流中的冲锋陷阵,黄河精神孕育的巾帼英雄脱颖而出,又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女性前行和成长的杰出象征。

书中许多生活细节描写血肉丰满,真情毕现。女儿情、夫妻情、母子情、师生情、同志情、家国情、天下情,情深似水。许多真实的片段描写,感人至深。

有过失子之痛的胡大白请她的父亲给外孙子起名,父亲感慨地说:“就叫保成吧,保证成功。”父亲说这话时,眼里噙着泪花,分明也是追忆起曾经的伤痛。

女儿雪梅结婚,看着一对新人相携而去的背影,胡大白高兴之余,又有几分伤感和失落。丈夫杨钟瑤安慰道:“女儿出嫁了”,“我们还有一个孩子在身边呀!”“我们共同的孩子,黄河科技学院呀!”

1996年11月9日,学校第一次为一个学生举办“专场音乐演奏会”。这位被许多大学拒之门外的盲人学生耿继涛,后来在黄科院开启了他的音乐人生。他站在演奏台上动情地说:“胡校长虽然不是我的母亲,却胜似我的母亲。此时此刻,我无以表达我感激的心情,就叫一声‘校长妈妈’吧!”

在郑州邙山的黄河风景区,有一座怀抱婴儿的黄河母亲塑像,深情地矗立在那里。年年岁岁,日日夜夜,她用母爱庇护着中原大地,将柔情融入脚下奔流不息的黄河。以母亲河一样的情怀和格局,办一所对学生负责任的大学,一所“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的现代化民办高校,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闯出一条新路,这是胡大白以毕生精力所追寻的报效奉献、无穷思爱的人生大境界,也是《黄河之水》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魂魄。

责任编辑:

网址:《黄河之水》的文化底蕴与情感魅力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3087

相关内容

《黄河之水》的文化底蕴与情感魅力
瀑布对峙的大幕即将拉开,瀑布之水流淌着我的情感…
陕西:多平台绽放黄河非遗别样魅力
谭晶在黄河瀑布边轻吟《九儿》,声线纯净仿佛自带回音,旋律悠长情感深邃…
九星联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研讨会在京举办
遇见最美黄河|陕西这座县级博物馆里藏着黄河文化的故事
《寻根与传承:黄河文化传播前沿报告》新书发布
湖南话剧《沧浪之水》亮相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
再版一百多次的《沧浪之水》,手稿竟保存在咸菜罐中
《此心安处:扬之水子聪合写小品展》在京举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