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画家李鱓,为何要三次改变画风,其改变的意义何在呢

发布时间:2024-12-29 14:13

风景画教学:如何捕捉四季变化 #生活乐趣# #绘画教程#

李鱓(shàn),是清代著名画家,他创作精益求精,一生中曾经三次改变自己的作画风格,最终因其画风独特、新颖,与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并称为“扬州八怪”。今天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

清代著名画家李鱓,为何要三次改变画风,其改变的意义何在呢?

一.家庭生活优裕,受到良好教育

李鱓,字宗杨,号复堂,别号懊道人、藤薛大夫、中洋氏、木头老李等。于1686年出生,是扬州兴化县人。他是明代状元首辅李春芳的六代后裔,家庭生活优裕。

李鱓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聪慧好学,他少年时代一面攻读举业,学习诗文,一面学习绘画,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稍长在兄嫂的教导下学习花卉,接受了传统的艺术教育,为他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才华横溢的李鱓由于遗传基因好,年少时非常有优越感,早年,他曾刻过一枚印章“神仙宰相之家”,可见,他对自己的高贵身世显露出骄矜之态,同时也呈现出其性格孤傲的一面。

从小就喜欢绘画的李鱓,其绘画风格曾三次改变,他一生的创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后期。由于地位、环境、师从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各个阶段的绘画特点当然也不一样。

二.入仕途之前,以娱乐为主

在踏入仕途之前的初期阶段,26岁前的李鱓先向同里魏凌苍学习黄公望一派的山水画,后又转高邮向已中举的族兄李炳旦学举业,向族嫂王媛学习花鸟画。他此时常用的闲章除了“神仙宰相之家”外,还有“李文定公六世孙”。

这一时期李鱓的绘画,幼稚多变,学无定则,且留下作品绝少,其鉴别难度大。李鱓自认为这一阶段的作品“以画能娱则高,以画为业则陋”。

康熙五十年(1711),李鱓中举,但因受康熙科场案的影响,他失去次年参加会试的机会。康熙五十二年(1713),李鱓恢复举人资格,但出仕要等待下一科会试。李鱓不甘寂寞,提前进京,想利用献书画的机会,争取早日登上仕途。

李鱓冒险大胆闯关,居然获得成功。康熙正在承德避暑,看到李鱓献的诗画,“天颜霁悦”,怒气消失,脸上显出愉悦的神色。钦命委任他为“南书房行走”兼宫廷画师,即进入皇家秘书智囊的班子。李鱓因此成为“扬州八怪”中最早出道的画家。

三.先后三次改变画风

李鱓入宫廷后,奉帝旨随学者官员画家蒋廷锡习画。蒋廷锡是清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为“常州画派”的重要成员。进入中期创作阶段的李鱓,在和蒋廷锡学画的过程中,深感蒋派画风画法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情和审美情趣,于是又和指画家高其佩习画。

踏入仕途后的李鱓,起先由年轻时的娱乐为主、随意作画,首次改变成了向宫廷画家学习工笔山水花鸟画,随后他又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于33岁时离开宫廷。1730年,命运又一次把他召入宫廷。再次出仕使李鱓很高兴,其遂画《秋葵图》以遣兴。

但是乾隆三年,李鱓出任山东滕县知县时,看到民众生活困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他的报国为民梦想被现实打破,从此心灰意冷,于55岁罢官。

离开官场后,李鱓取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研习大写意画法,笔墨酣畅淋漓、劲健而有生趣,开始充分张扬其个性;其构图旷达,用笔潇洒,画风出现了第二次改变,并且逐渐走向成熟。

56岁之后,乃李鱓绘画的后期阶段。罢官后的他,带家人二十余口寓居济南、泰安、滕州,以卖画为生。58时,自山东滕州返回故里,埋头作画,不再妄想从政。60岁后,他精力大不如前。但却再一次激起了李鱓画作上的变革:其构图越来越繁复,用笔由纵横变得老硬拙涩。

李鱓之后不管别人说什么,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创作。并自赋诗一首:“薄宦归来白发新,人言作画少精神。岂知笔底纵横甚,一片秋光万古春。”此时李鱓的花鸟画与前期相比,更有风骨老辣、洒脱淋漓的特色。成功实现了第三次转变画风。

四.作品特色,受各界人士喜爱

一生实现三次画风转变的李鱓,每一次转变都呈现了新的创新。李鱓自称“卖画不为官”,他把被压抑的个性充分表现在画上。他的画作中,无论是题材、笔墨、题诗,内心的寂寞与愤懑,表露无遗。

现代画家曾评论:李鱓的绘画与“八怪”其他画家的主要区别在笔墨与母题两个方面:首先,他拓展了绘画母题的意象表达范围,超越了传统花鸟画母题意象的领域,将日常生活中的器具、瓜果、蔬菜等作为了母题表达的意象;

其次,李鱓在笔墨技巧上,融前人或同代人如徐渭、石涛、八大等的破墨技巧,又汲取了明代孙隆、清代恽寿平的没骨画法,因此形成了多种绘画面貌,手法迥异,风格并不统一,而这也正是李鱓之“怪”于他人之处。

正因为李鱓最终的画风,非常贴近民众生活、生动展现了大自然景象,所受到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的一致喜爱,自然将其列入“扬州八怪”之中。

编后语:

清代著名画家李鱓,因地位、环境、师从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他的画风先后出现了三次改变,由原来的工笔山水画,逐步博采众长,将自己压抑的个性充分表现在画上,形成了不同于与“扬州八怪”其他画家的独特画风。

李鱓画风的每一次改变,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而是每一次都有进步与创新,所以说:这三次改变画风,是李鱓画品技艺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是一个画家正常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们应该学习与借鉴李鱓,在事业不顺利后,没有颓废下去,而是淡泊名利,将重心及时转移到书画创作之上,并且在前辈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画风的精神。学好强国、富民的真实本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

网址:清代著名画家李鱓,为何要三次改变画风,其改变的意义何在呢 https://www.ashwd.com/news/view/119669

相关内容

无法改变的结局,要怎么一点一点忘却
城若破,唯有赴死!玉可碎,却不能改变其洁白!竹可焚,却不能摧毁其气节!
张晓龙谈甄嬛传改变其人生轨迹
尹峥保证努力改变规矩 别不要我,下秒李薇回应更甜腻
梁鸿、李清源共话阅读: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科技改变阅读
五竹终于回归了,要教范若若巴雷特了啊啊啊 人改变世界靠工具!
李一民日记——那一天,我亲眼看着改变我人生的老师在我面前倒下,却无能为力…
为何要独自咽下泪水呢?
唉!终究有所改变!
我李蓉为何要等你?

随便看看